藥膳

中醫藥膳與西醫的藥物治療原理類近,是以中醫辨証論治為原則,巧妙地運用食物與中藥材互相配合進行烹調,藉此改善體質並達至體內陰陽平衡,從而增強機體及抵抗力,有助防病養生。

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有很多關於藥膳的記載,其中《黃帝內經》指「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人應該要依照大自然的五氣和五味,以及其對應五臟六腑的功效,作出飲食的配搭,從而得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五氣五味」

中醫養生學與西醫的營養學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並非按蛋白質、卡路里、維他命及碳水化合物等作評估,而是依據「五氣五味」,不同的性質的食物,對於人機體的五臟六腑均有不同的功效。



「五氣」

:多有滋陰、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等功效,主治各種熱症,例如:黃連、大黃、生地黃等。

:有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功效,主治各種寒症,例如:肉桂、炮附子等。

:屬不寒不熱,具健脾胃、開胃、補益身體的功效,例如:玉米、山藥、燕麥等。




「五味」

:有收斂止汗、止咳或止瀉等功效,如山楂,特別適合治療多汗久咳、瀉痢遺尿等症。(圖片:twgreatdaily)


:有瀉火、燥濕、通泄或下降等功效,如黃連,特別適合治療熱、火、濕症。(圖片:chinatimes)


:有散發、行氣或潤養等功效,如細辛,特別適合治療氣滯血瘀症。(圖片:twgreatdaily)


: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功效,如玄參,特別適合治療大便燥結等症。

(圖片:8u58)


: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等功效,如甘草,特別適合治療虛、痛症。

(圖片:healthcarehk)



注意事項

儘管藥膳在保健養生上有一定的幫助,但並不能完全取替藥物治療。此外,藥膳亦須因應個人體質及實際病情的需要作調整,所以不應隨意製作,應根據中醫師的建議及指導,以免擾亂機體,影響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