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水

在中醫角度,廣東氣候濕熱使得人體氣陰兩虛,中醫認為可通過食物的特性以調節人體的臟腑平衡,從而起到強健身體、預防疾病的作用,而湯水由於經過煮、熬、燉、氽、蒸等烹調過程,食材的營養已溶入於水,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極具食療及養生的功效。

(圖片:Daydaycook)




按時選擇湯水

按中醫學的原則,飲用湯水需因時制宜,根據不同體質和四季,選擇不同的食材或藥材作原料。


春季:天氣潮濕,機體受濕氣影響,容易感到春困、疲倦、頭痛、關節酸痛等濕熱症狀。宜選用具袪濕、清淡、健脾益氣的食材,如薏米、百合、土茯苓、五指毛桃等,均有健脾養胃、清熱袪濕的功效。



夏季:氣候異常濕熱和多雨,宜重點去除體內暑濕,宜選用健脾、消暑、化濕的食材如冬瓜、土茯苓、芡實、綠豆、荷葉、薏米等,起清熱解暑和化濕的功效。



秋季:天氣乾燥,宜選用清補滋潤的食材,如百合、銀耳、山藥、梨、藕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為主。要注意的是,秋天時暑氣開始消退,人們食慾普遍會增加,所以不應進補過度,以免增加脾胃負擔。



冬季: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是飲食調理及進補的大好時期,宜以溫陽保腎為主,如枸杞、首烏、烏雞、羊肉等食材,有助鞏固腎氣、防寒保暖。 


最後,需注意的是飲用湯水也需配合個別體質,如體質偏寒時可飲用溫補的湯水來補充陽氣;體質偏熱時則可飲用一些有清熱功效的湯水。

而所有食物的屬性均有不同,錯誤飲用不適合自己體質的湯水不但不能調理養生,還可能導致身體有其他情況的不適,所以如有任何需要,應向中醫師作詳細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