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保養

【二十四節氣】冬季食療養生貼士:宜食滋補食物

 

圖片:cccweb.org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它除了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其實也分別象徵了四季變化,例如代表四季開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四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等。自古以來,人們普遍會利用二十四節氣來規劃食療的養生計劃,以預防或者補充因氣候轉變而帶來對身體的影響。本文將介紹不同節氣的養生方法以及在冬季可以特別注意的養生貼士!

 

順應「季節更替」 四季時序的養生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人體的生理變化也同時有所影響,而飲食為人體提供的營養與五臟又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飲食養生也必須配合時節,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

圖片:luoow

春季時應注意對肝臟的保養,宜食一些養肝益腎的食物,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而因酸味入肝,不利於陽氣的肝氣疏泄,所以不適宜食用具有酸性質的食物,如:有蕃茄、柑、橙子、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檸檬、石榴等。

圖片:luoow

夏季時養生重點是調整的睡眠和清淡的飲食,宜食一些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等食品。恰當的飲食加上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勞,補充營養,增強免疫力,還能促進發育以及自主性修復,利於美容。

圖片:luoow

秋季時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因氣侯逐漸乾燥,故應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和夏季一樣宜食酸淡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海帶、海蜇、菠菜、糯米、豆類、蕎麥、燕麥等。除此之外應避免食辛辣燒烤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這能避免燥邪傷害,減低如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者大便乾結等情況。

圖片:luoow

冬季時宜食滋補食物「三多三少」,即多食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而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時節的飲食還宜多樣化, 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宜多吃羊肉、黑豆、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人參、水魚、北芪、冬蟲夏草、紅棗、茼蒿菜、熟何首烏、糯米、雞、鱔等食物。除了不宜吃濃味和肥膩過鹹的食物,還不可過食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瓜類(南瓜、木瓜除外)、竹筍、冷飲、寒涼等生冷食物也可避則免,以免損害人體陽氣,降低免疫力。

 

冬季食療靠進補? 小心「虛不受補」

冬天宜服滋補食物,但也要視乎體質適量進補才會有成效。進補前應與專業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及身體狀況為佳。例如:腸胃功能不佳及消化系統不良容易有脹氣等人,應先將脾胃調養好再進補。另外,為免上火造成身體負擔,有三高、痛風、感冒、正值生理期及體質燥熱的人就不適合進補,以免虛不受補。在進補之前務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免影響健康,得不償失。


健康習慣同養生食療一齊做 效果相輔相成

除了飲食方面可進行保養,一些健康的習慣也可使身體在冬季時有所改善。先說起床習慣,下床前可先在被窩中活動四肢再緩緩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以調適溫差,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保暖。在家中也最好穿襪保暖,避免赤腳踩地板。另外,做運動可選擇較緩和的類型,如快走、慢跑及瑜珈等。運動前後也應記得做好暖身,並適時補充水分。

雖然香港的寒冷天氣多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很多時候是冷幾天又會有回暖現象,不過在這樣的天氣下更容易著錯衫冷親,身體特別容易受細菌感染易生病,所以平常應多做運動、常飲暖水及注重保暖。健康的生活習慣配上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療法,效果必定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