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大腸癌,同時亦稱結腸癌,是位於大腸內壁的癌症,主要是因為生長在結腸或直腸內壁的細小瘜肉,隨著時間年月過去,有部份的瘜肉由良性產生惡性病變,形成癌細胞所引起。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頭號癌症。發病年齡好發於50歲以上人士,以男士居多。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在2017年有5635宗大腸癌的發病個案,而同年亦錄得有2千多宗死亡個案,位居於香港致命癌症的第二位。
發病原因
醫學界對大腸癌的發病原因仍未確定,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大腸癌的風險相對地增加。大約90%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士。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 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的家族病史
- 大腸慢性炎症 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遺傳性腸病 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而其他導致大腸癌風險增加的生活方式包括:
- 缺乏體能鍛練,運動量少
- 體型過重或肥胖
- 酗酒
- 吸煙
- 日常飲食,多以高脂肪及低纖維的飲食方法,進食過多紅肉及加工食物,蔬菜水果纖維攝取不足
病徵
大腸癌的體徵和症狀包括:
- 排便習慣的改變:包括腹瀉、便秘或大便稠度變化
- 持續的腹部不適:飽脹、絞痛,腹脹或疼痛
- 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
- 排便後仍有排不暢通的感覺
- 大便中帶血或看起來呈黑色、呈幼條狀
- 大便帶有分泌黏液
- 嘔吐
- 出現貧血徵狀 如:手腳冰冷、疲憊、心跳加速、氣喘、臉色蒼白等
可出現併發症
大腸癌常見的併發症:
- 腸腔堵塞,無法順利排便
- 大便流進腹腔,引致腹膜炎
- 腸道破裂
高危人群
以下人士罹患大腸癌比一般人較高風險:
- 年長人士,以50歲以上較高風險
- 糖尿病患者
- 家族有人曾患大腸癌
- 患有大腸瘜肉或家族有大腸瘜肉病歷的人士
- 吸煙酗酒人士
- 肥胖或過重人士
- 運動量少的人士
- 慢性腸道炎症的患者
應做檢查
如果腸道問題徵狀持續兩週或以上,應務必去看醫生。
醫生會採用多項測試來進行診斷,當中包括:
- 直腸指檢:醫生以手指探入直腸內檢查,是否有異常硬塊或腫脹
- 驗血:測試血液中是否存有由大腸癌產生的CEA物質
- 糞便隱血檢查:檢查患者糞便的樣本中是否存有血液
- 內窺鏡檢查:觀察大腸內部異常情況,如有需要提取細胞作活檢化驗
-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透過顯影劑使腸道在X光下顯影,觀察腸道內瘜肉及腫瘤的生長情況
在開始治療前,醫生需確定癌症是否有擴散的跡象,所以會替患者作進一步的檢查,測試範圍主要圍繞肺部和肝臟等大腸以外的器官。
- 肝功能測試
- 胸部X光
- 電腦掃描
- 超聲波掃描
- 磁力共振掃描
大腸癌的分期:
第1期:癌細胞在大腸內壁生長,尚未擴散
第2期:癌細胞已 擴散至大腸壁外,尚未涉及附近的淋巴結
第3期:癌細胞已侵入附近的淋巴結,但尚未影響身體的其他器官
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如:肝臟,腹腔內膜,肺
相關療法
大腸癌常用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醫生會以腫瘤大小、位置、癌症期數及患者的年齡與健康狀況來取決適當的治療。而醫生較多會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其次視乎患者病情,亦會合併各種治療方案,而增加治療效力。
外科手術:切除所有惡性腫瘤及附近的淋巴結,減少擴散風險,如病情需要有時會完全切除直腸,並附上結腸造口術袋進行引流,以結腸造口袋收集糞便。這是一種臨時措施,但如果無法將腸子末端連接起來,則可能是永久性。
化學治療:使用抗癌藥物經血液流入全身,殺死有害的癌細胞,它可作輔助治療之用,在手術前後,縮小腫瘤及減低癌症復發機會;此外標靶治療,也是使用一些抗癌藥物來攻擊癌細胞,可合併化療或單一使用加強治療效用。
放射治療:屬局部性治療,以高能量輻射線破壞癌細胞及防止細胞繼續生長,常用於直腸癌的治療或在手術前使用它來作輔助治療以縮小腫瘤。
預防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的習慣來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1. 日常飲食方面
- 多吃各種新鮮水果、蔬菜和全穀食物: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抗氧化劑,它們可以在預防癌症中起不少作用
- 避免進食過多的紅肉、加工或醃製食品
- 日常可多採用低脂烹調方法如:蒸、灼、煮、焗,及以少鹽少油為主
2. 戒煙:香煙的煙霧含致癌物質,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如有需要,可與醫生相討適合你的戒菸方法。
3.避免飲酒:酒精內所含的致癌物質,與煙草相若,應減少飲用
4.多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的體重和腰圍,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適量運動,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外,亦可幫助腸道蠕動,減少便秘問題。
5.如有大腸癌的家族病歷,應定期作大腸篩選檢查。另外如有任何腸道疾病的徵狀,應盡早求醫。
相關專科
- 臨床腫瘤科
- 腸胃肝臟科
- 外科
協會
- 香港防癌協會
- 智友站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香港復康會
- 香港造口人協會
- 再生會
- 祥康之友
圖片:圖:Atlas-general-hospital
以上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