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


疾病介紹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在精神上長期處於極沮喪感覺,這樣的感覺可持續數周、數月,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及社交生活。在香港,已有超過三十萬人患上抑鬱症。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2.64億人,但少於25%的患者會尋求有效的治療。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更願意就其症狀尋求幫助。抑鬱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即使是兒童。


發病原因


抑鬱症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可以是由不同原因共同引起的;甚至找不出發病的原因。不過,有研究顯示,大部分抑鬱症的開始都是由於遺傳、心理及環境三者相互影響而成。


  • 腦部變化:已知兩種腦部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分別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若這些化學物質失衡,可能導致抑鬱
  • 家族遺傳:若父母或直系親屬曾患有抑鬱症,家屬成員患上抑鬱的機會率亦會增加,風險會較比一般人高8倍
  • 性格:與生俱來的脾性,太過偏執、缺乏安全感、或一些自信心較低、較悲觀、總是傾向於看事物陰暗面的人、容易因為他人的評語而鬱鬱不歡、較易患上抑鬱
  • 曾被虐待的成長經歷
  • 身體疾病:一些疾病如心臟病、癌症及荷爾蒙失調等、長期病患者、慢性疼痛疾病如:關節炎等,都可引致抑鬱
  • 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金錢上的困擾、失業、目標不能達成、事業受到挫敗、學業遇到挫折、感情遭受創傷、婚姻陷入困境、家庭及人際關係不快或難以取得平衡、家人的健康出現問題、家庭的責任、兒女日漸成長離開家庭,失去摯親等等,均容易令人感到沮喪,成為患上抑鬱症的誘因
  • 社交支援:缺乏親友支援,經常獨處的人士較容易出現抑鬱
  • 以負面方法處理壓力: 拒絕正視問題的存在、逃避問題源頭、用酒精或藥物麻醉自己,以及思想悲觀
  • 濫用藥物或酗酒


病徵


病者為已持續兩星期或以上,並影響日常生活與處事能力。抑鬱症的症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


情緒方面

  • 持續憂傷、焦慮或感到空虛
  • 感到內疚、無用、無助
  • 感到無望、悲觀
  • 緊張、暴躁
  • 對事物或以往嗜好失去興趣
  • 常常感到不安


身體方面

  • 容易疲倦
  • 食慾不振或飲食過量
  • 體重下降或增加胃口及/或體重下降或上升
  • 睡眠困擾,失眠、早醒,或過長時間睡眠
  • 性慾減低
  • 持續且對治療無反應的身體症狀如頭痛、消化問題及長期痛症


思想方面

  • 記憶力變差
  • 難以集中精神
  • 思考困難
  • 缺乏自信
  • 難作決定
  • 過分自責、自疚
  • 有自殺傾向


行為方面

  • 離群獨處,不願參與活動
  • 難以獨立處理事情
  • 反應變得緩慢,遲疑
  • 無心打扮
  • 缺乏活力、無法享受人生
  • 有自殺或死亡的想法或企圖自殺


可出現的併發症


50%抑鬱症患者當中,會在10年內會有第2次復發的機會。另外,他們都會有濫用藥物及自殺的念頭。


高危人群


  • 家族遺傳
  • 長期病患者 如糖尿病、癌症等
  • 濫用藥物或酗酒人士
  • 婦女產後
  • 曾患精神疾病患者


應做檢查


醫生會為患者進行體格檢查,及血液檢查與尿檢,以排除其他症狀相似的疾病。由於沒有針對抑鬱症的臨床檢查,因此常透過詳細的問診與問卷調查進行診斷。


相關療法


抑鬱症的治療主要有使用心理治療及藥物兩種,或以兩種治療共同使用。醫生會針對抑鬱症為患者帶來那種日常生活的影響及嚴重程度而決定治療方法。

對於患有輕度抑鬱症患者,會對你的情況進行為期兩周的評估,對於中度至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醫生一般會合拚使用以下兩種療法:


1.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法」及「人際關係治療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並廣泛地證實對不同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顯著療效。前者通常用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睡眠問題等。後者主要透過啟發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緒、身體反應、想法、及行為的互動關係及影響;運用多角度思考模式及行為體驗,協助他們面對及處理困擾的難題,重拾生活樂趣。


2.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只適用於嚴重抑鬱症患者,或當其他療法對輕度和中度抑鬱症患者沒效時,並且應與認知行為治療或心理治療一起使用。主要是針對腦部化學從而令患者的心情得到改善。可以平穩情緒但不能根治抑鬱症。藥物的效能通常要2至6星期才有效地發揮。副作用有:嘔吐、昏睡、失眠、頭暈等。適應過後,副作用會續漸消退。


3.腦電盪治療:對於嚴重抑鬱的患者,若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後仍成效不顯著,在適合患者的情況底下,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腦電盪治療。此治療藉著微量電流通過腦部,改善腦部的新陳代謝平衡,達至改善精神症狀的效果。療程需視乎個別病情而定。在電療過程中,病人會先被全身麻醉,醫生會在他的頭部指定位置,利用精密儀器通過微弱電流,使腦產生生化反應而達至治療效果,例如增加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


預防方法


  • 學習放鬆技術有助於減輕焦慮,例如瑜珈、冥想
  •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避免酒精、咖啡因、高升糖的食物與飲料;多吃高omega-3的食品,如:鮭魚、沙丁魚和鯖魚、核桃、豆腐,或其他高蛋白的食物
  • 適當運動
  • 良好睡眠習摜
  • 培養興趣、積極社交生活
  • 以正面方法處理壓力、與家人、朋友傾訴、尋求支援



相關專科

精神科


協會

  • 智友會
  • 香 港 精 神 康 復 者 聯 盟


Reference

https://www.nhs.uk/translationcantonese/Documents/Depression_Cantonese_FINAL.pdf

https://www.pfizer.com.hk/zh-hant/disease_information/emotion/depression

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mental_illness/depression.html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80080.html#4

圖片:Pixabay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