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西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精神科專科醫生 何浩賢醫生完成審核。
內文中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中醫師 林迪龍醫師分享提供。
西醫觀點的疾病介紹
失眠症為睡眠障礙,是症狀,並不是疾病。失眠在世界各地也非常普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有27%的受訪者有「睡眠困難」;但是,有失眠經驗者不等於有失眠問題,符合以下指標才算真正的失眠。
- 連續失眠長達1個月以上
- 造成疲倦、焦慮、工作效率下降
或
世界衛生組織指標:
- 難入睡、不能持續睡眠、睡眠素質差
- 每星期3次以上失眠並持續1個月
- 時刻想著睡失眠的影響
- 困擾日常生活
雖然不同的學者、組織對失眠也有不一樣的定義,但失眠可大致上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 入睡困難型: 需要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常見於焦慮症患者
- 中途覺醒型: 無法沉睡
- 長時間睡眠仍無法消除疲勞型: 睡眠醒來後不覺得自己曾入睡,仍十分疲累
- 早醒而不能再次入睡型: 常見於憂鬱症患者;每星期3晚以上比平常早1至2小時以上醒來,並在日間渴睡、易怒、情緒低落、焦慮
西醫觀點的發病原因
普遍持續性失眠的背後原因,絕大部分是有情緒困擾,睡眠衛生當然會有少許影響,但並非無緣無故。
- 原發性失眠:壓力、焦慮緊張、睡眠時間不正常、睡前做劇烈活動,睡眠環境不舒適等會導致思緒活躍,從而擾亂睡眠
- 非原發性失眠 ):情緒或身體外科疾病、藥物(抗憂鬱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高血壓藥物)副作用、濫用咖啡因、尼古丁、酒精等都可造成睡眠障礙
西醫觀點的病徵
- 難以入睡
- 睡覺後會中途覺醒
- 半夜或凌晨突然醒來但沒發重新入睡
- 長時間睡眠仍覺得疲憊不堪
- 煩躁、憂鬱、焦慮
- 無法專注、記憶變差
- 頭痛、緊張
- 腸胃不適
- 對睡覺感到擔心
失眠患者或會同一時間出現上述多個症狀
高危人群
- 女性
- 60歲或以上長者
- 夜間、輪班工作者
- 時常長途旅行者難辨認時差
- 患有憂鬱、焦慮、躁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
西醫觀點的應做檢查
醫生會透過問診,找出病人失眠的主要成因,背後是否與情緒健康相關。更會進行其他檢查,以排除其他身體疾病導致病人失眠,但這些情況比較少見。例如:在病人睡覺時,監控和記錄其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及身體動作。
西醫觀點的相關療法
實踐睡眠衛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改善睡眠質素。
- 減少攝入咖啡因:咖啡、茶、朱古力、梳打等
- 戒除煙酒:吸煙令中央神經系統敏感;酒精分解後會影響睡眠
- 注意飲食:入睡前不宜吃太飽或太餓
- 適當運動:每星期至少進行3次,持續20至30分鐘的運動;避免在睡前進行劇烈運動
- 美好的睡眠環境:使用舒適的枕頭、床褥,睡房安靜、減少光亮度、溫度適中
若以上建議未見效用,醫生可能會用藥處理,亦有患者選會擇尋求中醫治療失眠。
預防方法
- 注重睡眠衛生
- 避免白天上床睡覺
- 適量飲用熱奶
- 每天定時起床
相關西醫專科
精神科
中醫觀點及分享
中醫稱失眠為「不寐」,即是指睡眠的時間不足或是睡眠深度不足。患者可以表現為入睡困難或不熟睡,或是易醒,或醒後難以再入睡;嚴重者影響日常生活,長遠影響整體健康。
中醫認為睡眠是一種天人相應的的過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類的活動隨著晝夜陰陽交替而變化,在日間人的陽氣充足,所以活動量過高;在夜間則陰氣為主導,自然會休息睡眠。
中醫觀點的病因
中醫認為思慮過度、大病之後、年老體虛、飲食不節等因素都會影響心、肝、脾和腎,令身體陰陽失調,導致陽氣太盛,陰氣不足,兩者不能正常交接,出現「陽不入陰」的狀態,則會出現「不寐」。
臨床上失眠可分為以下類別:
1.實證
- 肝鬱化火 ── 肝主疏泄,協調各種生理功能,調節身體氣機,同時主管情緒,當心情欠佳、易怒時,肝氣會鬱結而化火,上擾心神,便不能安睡。
2.虛證
- 心脾兩虛 ── 脾虛血弱不能養心,使心神失養,此類患者的血虛症狀較明顯,失眠同時件有多夢,或時感到心悸,舌淡而面色萎黃。
- 心膽氣虛 ── 指膽氣虛、心氣虛,此類患者容易受驚心慌,神不守舍,類似現代的焦慮症,睡眠時易驚醒,或心悸心慌。
- 陰虛火旺 ──此類患者常感自身發熱, 特別為「五心煩熱」(手掌心、腳掌心及胸口發熱,口干, 心煩易躁,舌暗紅無苔,脈細數。
中醫觀點的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原則,中醫師會因應不同患者的失眠原因及情況而制定治療方案。治療方法主要是中藥及針灸。臨床常用以下中藥:
1.中藥治療
- 養血安神藥
多為植物種子,取其性質滋潤,養心柔肝。用於治療虛証引起的心神不寧症,包括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煩躁、神志不安等。
酸棗仁 - 安神、斂汗、潤腸通便
柏子仁 -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夜交藤 - 養心安神、祛風通絡
遠志 - 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合歡皮 - 安神解鬱、活血消腫
浮小麥 - 養心安神、止汗
五味子 - 益氣生津、補腎固澀、歛肺氣、止咳喘
- 重鎮安神藥
多為貝殼類,取其帶少許重量,可鎮驚安神。適用於火熱擾心的失眠、驚悸、癲癇、狂妄、煩躁、易怒等。
珍珠母 -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牡蠣 - 平肝潛陽、斂汗澀精、軟堅散結
龍骨 - 鎮靜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磁石 - 潛陽安神、補腎明目、納氣平喘
龍齒 - 鎮驚安神
琥珀 - 鎮靜安神、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2.食療
- 甘麥大棗解鬱茶
功效:安神定志,穩定情緒。對情緒不穩、抗壓力低、更年期等更有功效。
材料:甘草2錢、淮小麥2兩、紅棗4粒,泡茶飲用。如患者出汗多可用浮小麥取代淮小麥
3.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能刺激經絡,有助氣血運行,調和陰陽。
- 百會
位置:位於頭頂正中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功效:可醒腦開竅,化解疲勞、預防頭暈頭痛,幫助入睡。
- 神門穴
位置:位於手腕內側,小指向下延伸至手腕關節的橫紋處。
功效:有鎮靜、安定心神的功效,緩解心神不寧以及改善多夢等癥狀。
- 安眠穴
位置: 位於耳後,在翳風與風池穴聯線的中點。當項部肌肉隆起外緣的凹陷,與胸鎖乳肌停止部乳突下凹陷連線之中點取穴。
功效:鎮靜安神,可治療失眠、煩躁不安等病,使人能安然入眠,故名安眠。
4.熱水足浴
臨睡之前進行熱水足浴有助放鬆情緒,以熱水浸腳時應添加粗鹽,以收安眠、促進血液循環和補腎之效,亦可加入適量生薑、艾草以驅風散寒,幫助溫經通絡。
浸腳時可用12碗水加3湯匙粗鹽,水溫約攝氏30-40度,雙腳浸泡約15-30分鐘即可。一般人可每周浸腳2-3次,每次15-30分鐘。孕婦、血壓極低或高、心臟病、皮膚病、身體虛弱人士、4歲或以下的小朋友均不宜浸腳。
中醫觀點的預防方法
- 咖啡和茶類都會令人興奮,使人晚間陽氣較盛,故應盡量避免。
- 鼓勵失眠患者恆常運動可幫助晚上入睡,注意劇烈運動可令人精神緊張,所以不宜太晚進行,以免緊張情緒持續而影響入睡。
- 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睡前無論過飢或過飽都不適宜,尤其不應進食一些難消化的食物。
Reference
圖片:i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