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是指農曆七月至九月。在中國節氣中,從立秋至立冬,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由立秋至處暑,是氣候由熱轉涼的交接期,身體容易感到疲乏,出現俗稱「秋乏」的適應狀態。中醫養生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應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養生應以「養收」為原則。
節氣養生
中醫養生是依據著天人相應為原則,順應四時,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藉由飲食、生活作息,調節身心,以達到形體功能與精神的和諧統一,做到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在中醫學的角度上,這是由於身體對夏季的暑熱未盡,在陽氣漸收和陰氣漸長的影響下,身體正進行自我修復陰陽平衡的過渡反應。所以對應氣候的轉變,在起居飲食中都應加以適當的調整。秋季是萬物斂收、陽氣漸收和陰氣漸長的季節,所以在中醫養生的理念上,人的身體也會因應自然界的變化,體內的陰陽出現「長」與「收」的改變。
日常起居的調養
- 早睡早起:在日常生活中,因應身體需適應秋季不同階段的天氣變化,避免受到溫差的影響,所以適宜早睡早起,有助身體適應陽氣的收斂;而秋天對應肺,早起則有助肺氣的舒展。
- 多保暖: 不過踏入秋分,為季節氣侯的轉接時段,天氣乾燥,晝夜溫差頗大,容易引起感冒、氣管疾病或牽起舊病復發,應及時增減衣服,為身體保暖。
- 避免劇烈運動:此外,根據「養收」的原則,在鍛鍊體格方面也不適宜做劇烈運動,以防汗液流失,損耗體內陽氣。
- 情志調節:秋日萬物肅條,容易使人勾起憂鬱的心緒,而悲憂的情緒傷肺,所以在情志養生方面,應保持內心寧靜、舒泰。閒暇時可藉着秋高氣爽的天氣,遠足登高,既可寄情山水,亦可強身健體。
飲食調養
- 忌辛辣煎炸食物:秋氣主燥,容易耗損人體的陰津,常出現口乾、嘴唇乾裂、皮膚乾燥脫屑、大便乾結等徵狀,因此在飲食上,不宜進食過量辛辣、煎炸、燒烤類的食物。
- 宜滋陰潤肺食物:依照中醫養生食療上的觀點,單靠喝水也未能有效補充體內陰液,宜食用養陰、潤燥、潤肺、富含膠質的食物,如梨、柿、蜂蜜、百合、蓮子、白木耳、銀耳、冰糖等,除可補充日常所需外,更有清補滋陰潤肺、化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