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黃斑點病變


疾病介紹


老年性黃斑病變是視網膜病變的慢性眼疾,主要原因是視網膜內黃斑點區產生異常變化,令視力受損。嚴重者可導致永久失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港約有十六萬以上人士患有老年性黃斑病變,發病年齡約50歲以上,當中以女患者居多;而且每年約有三千宗確診的新病例。隨著每年遞增的趨勢,老年性黃斑病變已超越白內障及青光眼疾病,成為頭號致盲眼疾殺手。

老年性黃斑病變可分為:

  1. 「乾性黃斑病變」:佔患者比例90%,黃斑點的感光細胞退化及血管增生,代謝物沉積在視網膜內,影響感光細胞功能及受損。
  2. 「濕性黃斑病變」佔患者比例10%由於異常血管在黃班點區內增生,令黃斑點產生水腫及積水現象,造成滲漏出血及結疤,因發病速度快,造成中央視力嚴重受損或突然失明。


發病原因


到目前為止,醫學界仍未能掌握患上老年性黃斑病變的成因,根據外國病例當中有70%是屬於遺傳性的、所以相信患病成因多以先天性有關,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內抗氧化能力下降所導致。


病徵


老年性黃斑點退化患者早期可能不會發現任何徵狀。但當視力受損時,病徵可能漸漸產生或突發性出現:

  • 視力衰退模糊、視野色彩暗啞
  • 從光到暗的地方,需要較長時間適應
  • 無法識辨顏色 、人像
  • 視覺中央出現盲點、白影或黑洞
  • 視覺影像會變形,物體景像會變得彎曲、線條扭曲


可出現的併發症


  • 眼膜炎 
  • 視網膜脫落  
  • 白內障
  • 眼壓上升 
  • 結膜下出血 
  • 飛蚊症 
  • 眼球發炎疼痛
  • 引發心血管、腦血管問題
  • 失明


高危人群


  • 50歲以上人士,女士發病率比男士高或長者
  • 家族遺傳
  • 吸煙大士患病率比一般人高出倍
  • 長期在強日光下曝曬人士
  • 深近視大士(600度以上)
  • 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患者
  • 日常生活,飲食不均勻,攝取過多脂肪的人士
  • 肥胖人士(可參考體重BMI指標)
  • 瞳孔顏色淺


應做檢查


眼科醫生會透過以下測試來診斷患者是否罹患老年性黃斑病變

  • 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站在方格表前,以33 CM距離觀看方格表的中心黑點和線條會否出現變形、暗點。
  • 眼底驗查:透過眼科醫生專用的「眼底鏡」觀察眼底血管情況及黃斑點水腫情度
  • 螢光造影: 使用擴瞳眼藥水將瞳孔放大,再以瑩光劑注射入手臂的血管,檢查眼底血管異常及循環情況
  • 視網膜光學相干性掃描 :透過低能量紅外線激光,投射視網膜以電腦數據分析視覺神經線和視網膜的微細組織層及黃斑區組織病變情況


相關療法


由於現時仍未有藥物可完全治癒老年性黃斑病變,眼科醫生會以患者的個別情況提供合適的治療,主要可分為:

  1. 「乾性黃斑病變」:至今仍然未有藥物可根治,患者需定時作眼科檢查,醫生會建議一些預防方法及處方一些維他命礦物質補充劑如:含高濃度的維他命及高抗氧元化劑,以幫助患者減緩黃斑點惡化情況。

因「乾性黃斑病變」病情發展緩慢,若不加強預防,有機會轉化成「濕性黃斑病變」,甚至若干年後會導致失明。

  1. 「濕性黃斑病變」:對於早期「濕性黃斑病變」患者,眼科醫生會採用以下療法,減緩患者病情惡化:
  • 激光光照凝結術:使用非熱能激光封閉新增血管、 再以手術清除增生血管並黃斑點轉移到眼球沒有受影響的位置。
  • 光動力療法 :療程大約20分鐘,醫生會在患者靜脈內注射光敏劑藥水,待壞血管吸收後,再以激光活化藥水以阻血管堵塞,緩慢視力退化。
  • 眼球(玻璃體)注射藥物:直接注射血管抑制劑於患者眼球內,以防止增生血管、視力衰退亦可改善視力,眼科醫生會以患者病情的情況從而決定注射藥物的次數。


預防方法


  • 吸煙人士,應戒煙
  • 避免眼睛受到紫外線直接照射,外出時應配戴防紫外光的太陽眼鏡
  • 均衡飲食,多食蔬果如:紅蘿蔔、橙、莓類等
  • 有需要時可適量補充維他命元素如:維他命C、E
  • 避免攝取過多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預防血管硬化情況
  • 自我測試,以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定期自我測試,如發現任何不正常徵狀,應立即向相關專科醫生求診
  • 定期作眼科檢查


相關專科

眼科


協會

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


Reference

https://ophthalmology.hku.hk/pels_notes/Dr_Ho_15_05_16.pdf

https://www.ha.org.hk/haho/ho/cc/ga_DBC_EP14_13072014_SC.PDF

https://www.legco.gov.hk/yr09-10/chinese/panels/hs/papers/hs0511cb2-1467-8-c.pdf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