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內文西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林旭強醫生完成審核。

內文中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中醫師 彭子芯醫師分享提供。

西醫觀點的疾病介紹


蕁麻疹又稱風疹,是很常見的皮膚過敏,分為「慢性」和「急性」兩種。統計指出超過1/3人口曾患有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突然局部並輪流出現紅腫和發癢,通常蕁麻疹數周後便會消失,亦不會留下任何疤痕。嘴唇、眼皮、手腳掌,甚至喉嚨也可能發病,嚴重的病人可能會胸悶、呼吸困難。如病情持續超過六星期,稱之為慢性蕁麻疹。中年女性患上慢性蕁麻疹較的機會比男性高。



西醫觀點的發病原因


引發蕁麻疹的常見原因是身體對某些物質產生過敏反應,不同患者的過敏原都不一樣,並無統一的說法,要找到引發慢性和急性蕁麻疹的原因是非常困難。


常見成因包括:


  1. 過敏性
  • 食物(魚、蝦、蟹等)
  • 昆蟲叮咬
  • 花粉
  • 灰塵/毛髮/皮屑


2. 自體免疫性

  • 紅斑性狼瘡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第一型糖尿病


3. 感染性疾病

  • 腸寄生蟲
  • 慢性發炎
  • 感冒


4. 非過敏性

  • 膽素型蕁麻疹:陽光、高溫、流汗
  • 物理性蕁麻疹:藥物(阿斯匹靈、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藥),搔抓未發腫處之皮膚


但是,有超過70%的慢性蕁麻疹是找不到原因。專家又認為,心理壓力大或營養不良會降低抵抗力,從而增加患病機會。


西醫觀點的病徵


蕁麻疹的症狀是非常特別,「來去如風」,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


大部分的案例,患者的皮膚會突然腫脹發紅發硬,像一塊塊的斑塊,大小不一,在幾小時後又會自動消失。若患者搔抓沒有斑塊的位置,該處就會隨即出現「風疹」。血管炎性蕁麻疹會出現紫紅或深紅色疹塊症狀,並持續超過24小時以上,消褪後留下紫斑。


蕁麻疹會輪流出現在身體各處,如:手腳有很多塊小腫脹、眼睛變成「金魚眼」、嘴唇變成「香腸嘴」等。嚴重時會令喉嚨發脹致呼吸困難,胃腸腫脹致腹痛和腹瀉,生命受到威脅。


西醫觀點的可出現的併發症


  • 阻塞咽喉
  • 呼吸困難
  • 腹痛、腹瀉


西醫觀點的高危人群


  • 小童
  • 過敏體質者
  •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西醫觀點的應做檢查


  • 翻查病史記錄或生活細節,找出過敏原因
  • 皮膚劃紋症:用鈍器在檢查病患的皮膚上劃紋卻不可劃破皮或流血,這壓力或可誘發真皮層的組織胺釋放,若產發現線狀紅疹便可確診
  • 過敏性麻疹:過敏源檢測


不同個案有不同的確診方法,詳情需諮詢醫生。



西醫觀點的相關療法


1.急性蕁麻疹

在一般情況下,只要病人忍著搔癢,不要觸碰未發紅處,症狀便會在幾小時內自動消退。醫生大多以抗組織胺幫病患止癢。症狀輕微用口服,嚴重者則用針劑注射。若眼皮、嘴唇或氣管出現嚴重腫脹,醫生或用上類固醇舒緩症狀。


2.慢性蕁麻疹

一般使用抗組織胺治療;對於頑固情況,醫生可能處方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 值得一提是類固醇雖效果顯著,但停藥後容易復發,副作用也較大,並不建議使用。


為了收縮血管止痕,建議患者沖冷水和用冰涼毛巾敷在紅癢處,透過冰冷降低搔癢。


西醫觀點的預防方法


  • 避開過敏源:藥物、食物。
  • 適量作息及運動:減少生活壓力。
  • 避免刺激皮膚:高溫熱水澡、穿著緊身衣褲等。


相關專科

  • 免疫及過敏病科
  • 皮膚及性病科


協會

香港過敏協會

中醫觀點及分享


中醫觀點的病因

蕁麻疹中醫又稱為「風疹」或「癮疹」,蕁麻疹初起多數由外感邪氣引起,尤以風、熱、濕毒最為密切:


  • 「風」的特性是變化走動,所以皮疹多數位置不固定,此起彼落,而且非常痕癢;
  • 「熱」的表現可見皮疹色紅、局部發熱、遇熱加重痕癢等;
  • 「濕」的表現多伴見腸胃症狀,例如腹瀉,又或是進食性質「濕」的食物誘發,例如酒精、海鮮等。


當疾病延誤治療,一個月後未見痊癒,則變成慢性蕁麻疹,除了因外邪未能及時祛散,也跟一些內在因素有關,尤其血虛或血熱體質的人,因血養肌膚的功能較差,也較易患上此病,或較易發展成慢性疾病,多年反覆未癒。

中醫觀點的調理方法

飲食上首先必定要排除誘發皮疹的食物,較容易誘發皮膚敏感的食物包括海鮮、酒精、牛肉、蛋奶、筍、芒果、菠蘿等,但食物敏感非常個人化,過份戒口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觀察自己對哪些食物敏感,更精準地避開是最好的做法。另外因急性蕁麻疹較多與風濕熱邪有關,發作期間應減少進食辛辣、濃味、油膩等濕熱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痕癢是此病最困擾的地方,用手抓皮膚會引發丘疹反應,因此較好的做法是冷敷患處,讓局部降溫,可即時減少痕癢。如患處偏好發於某些特定位置,也可外搽一些有祛風清熱、燥濕止痕的中藥藥膏,也能有效減輕痕癢。痕癢也多數在夜間加重,影響睡眠,睡眠不佳會影響疾病康復進度,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中醫也會在中藥或針灸加強安神作用,令患者睡眠改善,有利疾病的康復。


Reference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