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內文中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廣冀醫師分享提供。

西醫觀點的疾病介紹


濕疹屬於慢性皮膚炎症,又稱異位性皮炎,是普遍的皮膚疾病。患者多為嬰幼孩,但成人亦不乏病例。濕疹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身體屬敏感體質並且免疫系統機能產生變化,令表層皮膚組織鬆散,保護及鎖水功能受損,對抵抗外來物質的能力減低。當表皮層屏障保護失效時,便容易受到外來物質,例如塵蟎、動物毛髮、花粉等刺激,引發敏感。


濕疹大致分為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1.急性濕疹是由於皮膚對外來物質、真菌感染所產生的對抗短暫反應,亦有可能是受到情緒、自身免疫系統問題所影響。

2.慢性濕疹的病症比較嚴重發病時間頗長,是由於急性濕疹反覆不斷的發作,加深皮膚組織功能受損,及有機會導致細菌及真菌的感染。


西醫觀點的發病原因


導致濕疹的確實成因至今仍然不明,但誘發因素可統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

  1. 遺傳因素:家庭直系成員如:父母患有濕疹,他們的孩子患上濕疹的機率也相對增加。
  2. 維生素不足:當身體缺乏其中一種所需維生素如脂肪酸或維生素B時,會導致皮膚產生濕疹或皮疹。而濕疹是因體內亞油酸不足,令皮膚變得乾燥而產生鱗屑,當病情逐漸惡化時,便形成疼痛痕癢的皮痂。
  3. 情緒與壓力的影響:情緒波動受到困境,心情不愉快.或長時間讓自己精神處於繃緊狀態。


外在因素

  1. 環境因素:所引起的過敏原如灰塵 、花粉 、 寵物毛髪、羊毛製品、二手煙或天氣等。
  2. 食物致敏:一些食物如雞蛋、海產貝殼類 、奶製類 、堅果類、醃製或加工食品等都有機會引發濕疹的可能。


西醫觀點的病徵


1.急性濕疹

  • 皮膚乾燥而痕癢
  • 患處以對稱形分佈,常位於面、手、腳、頸、眼瞼、手肘和膝蓋彎曲處等;而嬰幼兒的濕疹主要在面頰和頭皮
  • 患處感到發紅腫脹、出現紅色丘疹
  • 嚴重時患處會出現小水泡,當水泡破裂時會滲出液體
  • 水泡破裂後結痂、脫屑(脫皮)
  • 皮膚抓傷受損,可導致受細菌感染及發炎

 

2.慢性濕疹

  • 皮膚色澤暗呈沉暗紅色、色素沉澱,患處出現於手足、手肘窩、乳房、外陰、肛門等
  • 患處的表皮角質層會變厚、粗糙,皮屑多甚至出現龜裂情況
  • 患處局部性出現暗紅斑塊
  • 極度瘙癢
  • 皮膚組織因病情反覆發作而受損


西醫觀點的可出現的併發症


濕疹若未能及時作出適當的治療,除引發急性濕疹外,更有機會令皮膚出現大面積發炎、引致紅皮症、菌血症等嚴重問題。


西醫觀點的高危人群


  • 嬰幼兒
  • 有家族敏感病史
  • 患有鼻敏感或哮喘人士
  • 長者


西醫觀點的應做檢查


診斷通常基於症狀並以皮膚測試來確認定皮膚致敏原。

皮膚點刺測試:醫生首先會將各種不同的致敏原以小針輕輕刺入患者沒有感染濕疹的皮膚上進行測試,需時大概15至20分鐘,便可有效而安全地找出患者對那些特定氣源性治敏原產生過敏反應。


西醫觀點的相關療法


醫生會以患者個別情況,作合適的治療方法。首先會建議濕疹輕微患者需要時刻保持皮膚清爽滋潤,可採用醫生處方的水溶性乳膚膏作潤膚及沐浴使用。

另外,醫生亦會採用外用和內服藥物如抗敏感藥、抗生素,外用類固醇藥膏等,幫助患者舒緩徵狀,減低病情惡化機會。

對於濕疹情況嚴重患者,需使用適當劑量的口服類固醇作治療。


西醫觀點的預防方法


對濕疹患者而言,病症所帶來的影響,是令人困擾的。要進一步預防及避免病情的惡化,患者可從以下作參考。


1.皮膚護理:

  • 使用低敏度無香料的潔膚護膚產品,洗澡時水溫不適宜過熱,次數亦不能太多。時刻保持皮膚滋潤,常用潤膚膏
  • 選用純棉質地的衣物、毛巾作日常使用

 

2.環境清潔:

  • 保持家居住所空氣流通整潔
  • 勤更換床單被鋪和毛巾或貼身衣物


3.個人方面:

  • 經常修剪指甲,避免抓傷濕疹患處
  • 保持心情開朗,舒緩日常生活或工作學習壓力
  •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食用致敏原,剌激煎炸辛辣等食品
  • 遵從醫生指示服藥,如發覺病情惡化,不要延誤求診。

 

相關專科

皮膚及性病科


協會

香港過敏協會

中醫觀點及分享

中醫對濕疹的認識已經是古而有之,在古書《今季要略》中,曾提及一種稱為「濕瘡」的疾病。這種疾病會流黃水、滲出組織液,其實即是現時所指的「濕疹」。當時會使用外敷的黃連粉,止住水分。慢慢對此病有更深入的認識後,才會服藥去醫治。

 

如今,中醫認為濕疹是由複雜的內外因素而導致的表皮發炎的病徵。其特性與現代醫學吻合,主要分為六個方面。


  1. 發病原因不清晰
  2. 對稱發作
  3. 皮損比較多型,可呈現不同形態,再聚合在一起。包括:丘疹、破損、結痂、脫屑及紅斑等。
  4. 痕癢
  5. 滲水傾向
  6. 易復發


中醫觀點的病因


不論是什麼原因,中醫都會進行辨證論治,分析濕疹患者身體的失調情況。透過改善五臟六腑的失調,再去除體內病邪,病人便容易痊癒。

 

治療則分為四大方面,視乎病人體質是否濕重、血熱、風邪或脾虛,通常會圍繞脾虛去推斷如何診治。如腸胃較差,會形成濕氣,或消化蛋白質功能不佳,會令到身體容易出現發炎、痕癢和水腫的情況。中醫會在患者發作時,幫助清熱解毒,避免細菌感染以及針對紅腫的水泡,去消腫及止痕。如果面對慢性濕疹,通常是乾燥、痕癢和脫皮。這個階段便要養血、釋風、健脾,不能只是不停清熱解毒。就算是西醫治療濕疹,抗生素也是當出現細菌感染或發炎嚴重時才會使用。


中醫觀點的調理方法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護理方式,最重要是對證治療。中醫注重身體各方面的平衡,如紅腫嚴重,即是血熱;乾燥;便是陰虛、血虛、風躁的跡象;會運用一些調和身體的藥,目的達到止痕、

減少復發效果。但目前暫時沒有萬試萬靈的方法可幫助濕疹人士斷尾,只能夠舒緩其症狀不適。希望降低發作的機會,減少使用類固醇的次數,避免對此依賴並產不良的副作用,而影響內分泌。


中醫觀點的預防方法


預防濕疹方面,中醫指出情緒與五臟六腑的健康有關,「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怒、喜、憂、悲、恐」。


這五種情緒中,只有一種是開心,其餘四種都是負面情緒。當負面情緒太多,主導心情時,人便會容易有不同類型的疾病。當一個人有感到焦慮恐懼,就會傷腎;而腎功能不好,便會影響睡眠質素;睡得差亦會影響脾胃,環環相扣。總之,任何一個臟腑受影響,或極端情緒持續太久,會影響一個人的體質,從而引起各種各樣失調的病症,包括:免疫失調。

 

大家都知道,濕疹與免疫系統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是每個人也須服食抑制免疫的藥物,先要考慮其肝腎是否能負擔,以及年齡是否符合進食。


中醫希望透過中藥去穩定病人的免疫力、調和體質,從而減低天氣轉變帶來的激烈反應,亦希望患者不要對蛋白質產生過敏作用。體質增強後,皮膚會恢復其屏障功能,便能流汗、散熱和分泌正常的油脂,而阻隔細菌嘅能力亦會大大增加。

 

一方面要保持情緒穩定,另一方面要減輕脾胃的負擔,避免吃得過飽,或攝取太多蛋白質。脾胃濕氣重,濕疹便容易發作。多數是進食了牛肉、蝦蟹、或者零食和甜品,例始:珍珠奶茶、 味精之類,都有機會引發慢性敏感。由於自發性的皮膚敏感難以判斷,所以中醫主張患者較清淡的飲食,但切忌過分戒口以致營養不良。


Reference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和食療只供參考並因人而異,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中醫、西醫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