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手足口病又稱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是一種常見在嬰孩及小童的病毒性傳染疾病,患者多為5歲以下兒童;常在院舍或幼兒園內引起集體感染。但成人亦有不少病例,所以無論是兒童或成人也應該特別注意。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由初夏至秋季(五月至七月),亦有機會於冬季(十月至十二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
發病原因
- 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又稱EV71型)
- 柯薩奇病毒
一般發病潛伏期大約為3 至 7 天,其中由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則為3 至5 天。病毒主要是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皮膚接觸,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如兒童患上手足口病,建議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若出現持續高燒、反覆嘔吐、持續昏睡、肌肉抽搐或肢體忽然無力、神情呆滯等病情惡化的情況,應立即求醫。
病徵
由於手足口病是屬一種自限性疾病,大部份病徵輕微的患者可在7至10天內自行痊癒。
發病初期
- 發燒
- 疲倦
- 食慾不振
- 喉嚨不適
- 亦有些患者可能並沒有發燒等病徵,只會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
發燒後 1 至2 天
- 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位置通常會在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
- 手掌、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有機會出現不痕癢或帶有小水疱的紅疹
- 所引發的紅疹大約會在一星期後開始慢慢消失,待病毒性傷口結痂後,便能自行痊癒。而患者相應性亦會對腸病毒產生抗體,不過日後仍可感染由其他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
可出現的併發症
腸病毒71型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亦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
若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需多加注意,因為它較有可能引致其他較嚴重的併發症。如:
- 病毒性腦膜炎、
- 腦炎
- 類小兒麻痺症癱瘓
- 心肌炎
- 肺水腫
- 病情嚴重的可引致死亡
高危人群
嬰孩及小童 (5歲以下)
相關療法
- 藥物治療: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
- 多喝水,有充足休息
預防方法
1.個人衛生
- 保持雙手清潔,使用梘液和清水洗手,特別是在接觸鼻和口前、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如廁後、咳嗽或打噴嚏後、更換尿片後,及處理被污染的物件後
- 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並徹底洗手,將染污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 使用公筷和公匙進食,避免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
-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
- 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並立即求醫
- 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2.環境衛生
- 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避免集體活動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可使用 1:99 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
- 用 70% 火酒清潔金屬表面
相關專科
兒科
Reference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23.html
https://www.hkah.org.hk/tc/education/article/id/404/
https://www.chp.gov.hk/files/her/hfmd_and_ev71_chi.pdf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