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囊炎

疾病介紹


陰囊炎是較為常見的陰囊問題,多由致病菌感染,如厭氣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球菌等,導致發炎所致,多數患者均有陰囊潮濕的問題。雖然炎症有低可能性會蔓延至陰莖等性器官,但不是性病,也無傳染性,同時亦有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患者可避免過份憂慮。


發病原因


一般發病都是細菌感染,常見原因包括:

  • 陰囊潮濕
  • 經常出汗而沒有妥善護理,使皮膚受汗漬侵襲
  • 陰囊缺乏妥善透氣
  • 陰囊曾經受損,或有排尿問題,如尿外滲,使病原體容易入侵
  • 曾做陰囊手術,當時處理不善,導致傷口感染,或身體在手術後有強烈的免疫反應
  • 自身免疫系統弱


病徵


大部份陰囊炎的病徵跟發炎和潮濕有關:

  • 紅斑:在陰囊邊緣且稍微隆起,可能會慢慢轉至紫紅色
  • 有鱗屑
  • 痕癢
  • 皮疹,甚至糜爛
  • 色素沉澱


可出現的併發症


若處理不善,炎症可發展成其他疾病,或蔓延至別處:

  • 陰囊皮炎:患處潮紅,疼痛、痕癢
  • 陰囊癬症:患處被黴菌感染,起丘疹、脫皮,更為痕癢
  • 陰囊濕疹:陰囊潮濕持續


高危人群


針對成因,作為常見疾病,不少人有更高機會感染陰囊炎,唯只有男性會感染這個疾病:

  • 戶外工作者:出汗較多,且難以立即清理,容易造成陰囊潮濕
  • 經常穿著透氣性差又緊身的內褲,或牛仔褲等,影響通風透氣,易於過量出汗
  • 曾有陰囊損傷,或曾做陰囊手術的人士,易受細菌入侵
  • 免疫系統疫病,或患糖尿病,使身體難以抵禦外來病原體


應做檢查


現時對陰囊炎的診斷方法多種,亦不困難,相關方法如下:

  • 超聲波、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成像(MRI)檢查
  • 尿液檢查:有機會驗出病原體,抗酸桿菌等
  • 血液檢查:白血球總數高,可有助推斷身體有炎症
  • 局部膿液培養,細菌生長顯著
  • 觸診:出現以上明顯病徵


相關療法


現時醫學對陰囊炎有多種常見療法:

  1. 藥物治療:

使用針對病原體的內用或外用抗生素,例如每天外用兩次,用約十天有成效的複方雷瑣辛溶液,或克黴唑、斯皮仁諾等等。

*注意不能使用過份刺激性的藥物,影響及刺激陰莖,亦須在服用時尋求醫生專業意見。

2.手術治療:直接用手術把膿腫位置切除



預防方法


由於陰囊炎主要源自陰囊潮濕,預防一般是防止陰囊潮濕,如:

  • 穿著較為寬鬆的內褲,選擇吸濕性強的材料,如純棉
  • 改善工作環境,做好通風,適當時為身體做好降溫
  • 不外用刺激性的清洗劑或護膚品,不服用刺激性的藥物或食物(如辛辣食物),避免過敏
  • 多用冷水濕敷陰囊,止痕、消炎,但避免摩擦患處


相關專科

  • 皮膚及性病科
  • 泌尿外科


相關協會

由於疾病除影響性生活外,少造成嚴重殘障,現時並未有相關協會輔助有關人士,但一般醫院能幫助病人治療和輔導,或查詢香港泌尿外科學會、香港皮膚及性病學會醫生。


Reference

http://www.healthcarehk.org/%E6%83%B1%E4%BA%BA%E7%9A%84%E9%99%B0%E5%9B%8A%E6%BF%95%E7%96%B9/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crotal-swelling#home-remedies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3161.ht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

https://healthcare.utah.edu/healthfeed/postings/2019/11/swollen-testicle.php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