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中藥是依據中醫學傳統理論的指導下而採用的藥物,藥材多選用植物、動物或礦物等。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病症來選取不同的藥材的性能、功效等作配伍,以達到治病、防病或養生的功效。

 

中藥粉的製成

中藥制劑(如:中藥粉、中藥丸)並不是單靠中藥原藥材打磨而成,它屬科學化提煉,所以又稱為「科學濃縮中藥」。

製作方法:

  • 先將藥材經煎煮成水藥後,透過儀器將藥汁濃縮,並以霧灑方式將藥汁加到澱粉、乳糖等賦形劑上,再乾燥後而成。


製成後的藥粉,中醫師會以患者症狀,作單方及或複方藥粉形式來處方,加水服用。不過,不是每一種藥材都需要加工製作,如坊間可購買到的土茯苓、人參、田七等,便可透過人手打磨後販賣。


中藥的特性

據《神農本草經》指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這就是中藥裡四氣五味的基本理論。


每種藥物各有不同的四氣五味,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從而達到具有不同的治療功效。


四氣:

即四性,是指寒、熱、溫、涼四種藥性,是中醫學治療的方針,施藥的概論。



《神農本草經》列出「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寒涼藥主治各種熱症,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而溫熱藥則治各種寒症,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



五味:

《素問.藏氣法時論》道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即是五味的味道,同時亦概括了藥性的作用。



此外,五味亦運行了五行的理論,「酸味屬木、苦味屬火、甘味屬土、辛味屬金、咸味屬水。」意思是,辛味藥以散肺氣之郁,甘味藥以補脾氣之虛,苦味藥以瀉心火,酸味藥以斂肝陰,鹹味藥以補腎虛,反應出藥性對體內臟腑相對的功效。


  • 辛:辛發,入肺。有散發、行氣活血、補潤等功效的藥方,具有化濕、祛風寒、行氣的作用。藥材大部份都帶有辛味。
  • 酸:酸收,入肝。有收斂、固澀等功效,具止汗、止咳、止瀉的作用,或治療體虛體質出現的症狀,多具有酸味。
  • 甘:甘緩、入脾。對於一些有滋補精血、中和、緩急止痛的功效,或有調和藥性作用的,專治氣虛弱質的症狀,以甘味為主。
  • 苦:苦堅、燥,入心。有清泄火熱、燥濕、通泄大便、泄降氣逆等作用,苦味藥多用治療熱證、火證或陰虛火旺等病症。
  • 咸:咸軟、入腎。有軟堅、消散結塊或瀉下通便等作用。一般藥味都帶有鹹味,專治燥結之症。



藥粉 v.s 中藥材 的成效

在採用水藥或中藥粉的準則,中醫師多以患者病症的狀況需要而選擇。

對於急重症或病症持續惡化,多採用原藥材,及根據醫師個別調配所煎煮的水藥(即:湯劑)會較為合適。此外,一些糖尿病人士、高血壓患者,或是長期服用西藥導致體質較為虛弱的疾病,如:皮膚病、免疫系統疾病、婦科疾病等,都較適宜服用水藥,因水藥濃度高外,更讓患者吸收藥效較快。若只服食中藥粉,會有病重藥輕的情形出現,僅能緩解症狀,卻未能全面修復體質,容易導致症狀反復發作。


至於中藥粉,基本的藥效、口感及味道,一般與水藥無異。對於一些慢性疾病、日常的感冒,腸胃炎等症狀、以調理身體保健為主或生活繁忙的人士,中醫師多會採用中藥粉以方便患者。


服用中藥應注意的事項

時間:

《湯液本草》中曾記載「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意思是藥物不宜與食物同時服用,兩者必須有一定時間的相隔,因此一般中藥方會在兩餐之間服食。


某些中藥因性質不用,服食的時間也會有所分別。所以應多加注意中醫師提供的服用時間來依時進食,從而讓身體能有效地吸收,達到最佳的藥療效果。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的原則進行。」一些中藥方劑,宜在飯前30~60分鐘,空腹狀態下服用,使中藥能容易不受食物的阻隔,快速讓腸胃吸收,從而有效地發揮藥用療效。

  • 治療肝腎虛症、腸胃及腰以下疾病治療的藥方
  • 滋補氣血、養生的方劑
  • 驅除體內蟲藥的方劑


而神農本草經亦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飯後服用一些治療方劑,除了能延長藥力下行並且減低對腸胃刺激外,也可以有助經脈引藥上行的作用。

  • 治療心胸、肺、胃部以上的病症
  • 風濕病痛引起的頭痛、身體疼痛的症狀
  • 藥性強及有毒的藥方


此外,一些病情較嚴重或急性的疾病,則依醫師指示的時間及分量服用,以控制病情。或一些安神藥、紓緩神經或滋陰補血的藥方,應睡前服用。


飲中藥的禁忌

為了讓中藥能達到最佳的療效,在服用中藥時,應詢問中醫師飲食的禁忌。


  • 服中藥補血時不要飲用濃茶,茶葉裡的「鞣酸」成分,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的吸收,會減低療效,如有飲用茶習慣的人士,應在喝藥後2-3小時再飲用。此外,其他飲料,如:咖啡、牛奶、果汁以及其他刺激性飲品,如:酒、碳酸飲料,都不應與中藥一同飲用。


  • 服用滋補益氣性質的藥方時,不宜食用白蘿蔔,因其具有消食、破氣、行氣化痰等功效,會降低補藥的療效,同類性質的食物還有大白菜及竹筍等。


  • 服用具有清熱涼血的藥方,飲食宜清淡,避免進食温熱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哩、胡椒、辣椒、酒、芒果、荔枝、龍眼等或燥熱食物,如:羊肉也不適宜進食。


  • 服用溫熱性質的藥方,如:當歸、鹿茸,不應進食寒涼的食物,如:冰凍飲品、雪糕,生冷食物,如:魚生壽司,蔬菜類如:苦瓜、冬瓜、茄子等,都有阻身體對藥物的吸收。


其他須知:


  1. 在服用水藥、中藥粉、或中藥丸與西藥的同時,兩者應要相隔兩2小時,以免有影響療效或加乘的情況出現。或切勿擅自加入各種調味至中藥內,如:蜂蜜或冰糖除會影響中藥原有藥性外,亦會影響療效。
  2. 妊娠婦女或一些需長期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應診時,應先告知中醫師,以便調整藥方。
  3. 每個人的體質、病症都不同,不應自行購買中藥食用,應先徵詢中醫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