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

節氣,指的是二十四時節及氣候,是遠古以來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二十四節氣


為何氣節對保健養生重要?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人的機體在節氣交換之際、氣溫變化差異之時,是最容易生病。特別對於一些急病重症或長期病患者,往往在節氣日子的前後,容易出現發病、舊病復發、甚至危及性命。因此,中醫學重視節氣養生,尤其是節氣前後的自我調整、飲食及日常生活的習慣。


而在二十四節氣裡,各節氣均具特色,當中以「夏至」、「秋分」、「大寒」較為重要,對人體臟腑的影響程度亦較為明顯,而且在適應氣候的差異時,人體的抵抗力亦相對薄弱,所以,若能趁在這些時段把身體調理,有助強身健體,達到防病的作用。


「夏至」

在中醫養生學裡,「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時節多雨、氣候炎熱,且生機旺盛,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段。

  • 日常生活: 宜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旺盛;晚些入睡,有助順應陰氣的不足。


  • 飲食方面:可選取一些寒涼清心瀉火的食物,如:綠豆、赤豆、西瓜、苦瓜等,及適時補充水分,幫助體內散發熱氣,清熱解暑。而且不宜進食過量生冷食物,以免影響脾胃功能,引發腸胃疾病。


  • 情緒方面:氣候炎熱的環境底下,會使人容易情緒暴躁、發怒,擾亂體內陽氣,應保持身心歡暢,閒時可進行書畫、釣魚、旅遊等,有助紓解內心情緒。



「秋分」

秋分時節天氣乾燥,晝夜溫差較大,要著重保養體內的陰氣抵禦風邪,以「養收」為原則。

  • 日常生活:容易感冒或牽引舊病,應注重保暖,因應溫度及時增減衣物。


  • 飲食方面:應多進食一些清潤、滋陰潤燥為主的食物,如芝麻、百合、銀耳、蜂蜜、西洋參等,及新鮮蔬菜,減少進食寒涼、辛辣食物。


  • 情緒方面:可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畫、音樂等,也可登高,寄情山水,以開闊心胸,既可鍛鍊體魄,也可安定神志,提升肺臟活動功能及免疫功能,增強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大寒」

大寒是全年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冬季即將結束之時,氣候最冷的節氣,亦可隱隱中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此時的養生應著眼於「藏」。古語有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

  • 日常生活:大寒時節應注意防風禦寒,早睡晚起,戶外出門時,也應穿好足夠衣服,減少冬季易發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系統或呼吸系統疾病等。


  • 飲食方面:進食一些有溫熱禦寒、滋補功效的食物,如:人參、當歸、阿膠或一些性溫保腎食物及綠色蔬菜,如雞肉、牛肉、栗子、黑棗、黑豆、菠菜、韭菜、大蔥等,以提升體內陽氣,滋補養腎,抗禦寒邪,減少發病。


  • 情緒方面:應保持心境安靜,避免急躁發怒,或進行一些室內、出汗不多的運動,如太極、瑜珈等,以免擾亂體內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