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鼻瘜肉是常見的鼻腔疾病,是由於鼻黏膜反覆發炎及過敏性反應,導止鼻腔內的血管組織液滲出並聚積在鼻黏膜下,產生水腫而造成的贅生物。
發病原因
鼻瘜肉成因尚未明確的定論,醫學界普及認為是鼻黏膜受到細菌感染及與患者的過敏病歷導致鼻腔長期受到外界刺激有莫大關連。所以任何會引起鼻腔或鼻竇長期刺激和腫脹的疾病,都可能增會加罹患鼻息肉的風險。
當中有關的疾病包括:
- 哮喘
- 阿斯匹靈及非甾體類消炎藥過敏
- 過敏性真菌鼻竇炎
- 囊性纖維化
- 鼻竇炎或鼻炎,如:花粉症
- 家族遺傳
病徵
鼻瘜肉可以同時在一個或兩個鼻孔內生長,多位於鼻竇內壁及鼻道頂部分,形狀大小不一呈水滴形,若鼻瘜肉體積太小,可能不會引起任何特別症狀,而大部分鼻瘜肉患者可能同時患有鼻敏感或慢性鼻竇炎,因此不太容易察覺鼻腔內已有鼻瘜肉。
鼻瘜肉的常見的症狀包括:
- 打噴嚏
- 化膿呈黃色的鼻涕
- 持續性鼻塞
- 鼻內有大量分泌物
- 鼻子痕癢
- 鼻涕倒流
- 慢性鼻竇感染
- 嗅覺能力降低
- 臉部疼痛
- 頭痛
- 眼睛周邊感覺痕癢
- 呼吸不暢順
可出現併發症
當鼻瘜肉過大時或數量太多,可能會出現以下併發症:
- 導致嗅覺受損
- 睡眠時呼吸障
- 鼻竇炎
- 慢性咽喉炎
- 若鼻瘜肉過大,有機會壓到眼部及腦部,導致眼睛發炎、腦膜炎
高危人群
- 哮喘患者
- 吸煙人士
- 過敏性鼻炎的患者
- 慢性鼻竇炎的患者
- 阿斯匹靈過敏人士
- 囊性纖維化患者
應做檢查
醫生會採用以下測試來診斷鼻瘜肉。
- 鼻內窺鏡
- 電腦掃描:以確定瘜肉的大小及位置
- 皮膚刺過敏測試:如果醫生認為是過敏因素而引起瘜肉,可能會建議患者進行敏感測試以確定致敏原
相關療法
1.藥物治療(減少鼻腔的炎症,使瘜肉變小甚至消失):
- 類固醇:醫生會配方類固醇噴霧劑或滴鼻劑,減少炎症及縮小瘜肉
- 口服類固醇片:對於鼻瘜肉較大或炎症嚴重,患者可能需要服食口服類固醇;可以自己服用或與鼻噴霧劑一起服用。
- 抗組織胺藥物:紓緩患者敏感症狀
2.手術治療
如果鼻瘜肉過大,或藥物治療未能抑制鼻息肉長大,影響呼吸系統,則可能需要採用手術方法,醫生會替患者進行功能性內窺鏡切除手術,將瘜肉去除。手術後,患者需持續使用類固醇鼻噴劑,以防止瘜肉復發。另外亦需要使用鹽水沖洗以幫助傷口癒合。
預防方法
鼻瘜肉切除後仍有復發的機會,因為導致鼻瘜肉的風險因素依然存在,要預防鼻瘜肉復發,患者可以:
- 處理過敏症和哮喘
- 避免接觸引致鼻敏感的刺激物:盡可能避免吸入引致鼻腔和鼻竇腫脹或發炎的空氣傳播物質,如:煙草煙霧,化學煙霧,灰塵、花粉等,如有需要可配戴口罩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防止可能引起鼻腔和鼻竇發炎的細菌和病毒感染
- 使用加濕器:使用加濕器可幫助呼吸系統暢通,改善鼻竇粘液的流動,防止阻塞和發炎
- 使用鹽水沖洗鼻腔:使用鹽水沖洗鼻腔及鼻道,可改善粘液流動並清除過敏原和其他刺激物
相關專科
耳鼻喉專科
Reference
https://www.doctor1000.org/ent/tc/3%20reasonc.htm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710/4097.htm
https://www.hkah.org.hk/tc/education/article/id/373
https://www.ent.com.hk/t_chi/press_release/nose_004.html
81%AF%E8%82%89-%E7%A0%B4%E5%A3%9E%E5%97%85%E8%A6%BA-223007
https://excelhealth.com.hk/column/163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