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


疾病介紹


骨關節炎,亦稱退化性關節炎,為影響軟骨的關節疾病,是退化性關節現象。正常及健康的軟骨能使骨骼相互滑動,減少運動帶來的衝擊或負面影響。當關節內的軟骨頂層破裂和耗損便會發生骨關節炎(髖關節、膝關節、脊柱),該關節或會生長出骨刺、小片斷裂,致骨骼僵硬、疼痛腫脹和活動範圍縮小。目前還未有根治骨關節炎的療法,只可以減輕症狀。另一方面,不少人認為骨關節炎是會致殘,其實大多患者只會出現輕微症狀,而且不會惡化。


發病原因


骨關節炎指軟骨組織(有效防止骨骼互相摩擦)隨著年齡增長或其他因素出現了破裂。當軟骨受到磨損變得不平整,就會令關節僵硬和疼痛。產生骨關節炎的確實原因至今未明,只知道某些因素能致病發。 例如年齡(50 歲以上)、遺傳、體重過重、手術前後等。 患病過程如下:

  1. 軟骨變化:軟骨中的葡萄醣蛋白減少,令關節軟骨軟化,並開始磨損和纖維化,形成裂縫。與此同時,軟骨層將會變薄,形成局部潰瘍,關節軟骨有機會完全消失並不可能再生
  2. 骨骼變化: 骨刺(贅生骨)大多數出現在關節邊緣或軟骨下,骨髓腔會變得黏液化和纖維化,造成薄薄的囊狀。這些囊腫常出現在象牙化骨骼的下方或關節韌帶,令骨骼結構異常,容易粉碎
  3. 軟組織變化: 關節滑膜及關節囊組織增生異變,嚴重的話可能會纖維化


病徵


骨關節炎有可能只發病於一或兩個關節,亦有可能影響多個關節,常見於髖關節、膝關節、低位脊柱和手部(手指和拇指);主要症狀有:

  • 關節僵硬(起床或久坐後)
  • 骨骼有聲音
  • 疼痛腫脹
  • 活動困難

*亦有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可出現的併發症


骨關節炎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殘疾,並影響正常生活,如無法行樓梯和開瓶蓋。


高危人群


  • 四十歲以上女性
  • 過重者
  • 容易關節受傷的運動員(如棒球選手)


應做檢查


沒有檢查可以確實診斷出骨性關節炎。若有不適人士認為自己患上骨關節炎,可先資詢家庭醫生並進行關節和肌肉檢查。為了確實診斷,醫生有可能作進一步調查。


  • X光攝影:顯示軟骨、骨骼及骨贅(骨性腫塊)的損壞程度;可是, X 光攝影並不能顯示早期炎症 
  • 血液檢查和關節液檢查:適用於由其他類型的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症狀的患者


相關療法


1.藥物治療

  • 止痛藥:以減輕疼痛;其他更強效的止痛藥
  • 葡萄糖胺:刺激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且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 注射藥物:玻尿酸作潤滑劑注射入關節內,有助抑制發炎反應,減輕腫脹與疼痛,並沒有副作用

2.物理治療

熱敷或冷敷:溫度變化可舒緩痛楚。以淋浴、熱燈照射等減輕疼痛和關節僵硬;運動後用冰塊冷敷可減底發炎機會。冷敷和熱敷均不可超過 20 分鐘

3.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使脊髓內控制痛楚的神經發麻,從而減低疼痛的感覺

4.手術療法

  • 骨關節炎手術:例如關節鏡手術,可消除關節腔內的異物和對受損的軟骨做修補。手術傷口小,復原快,常應用於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腕關節以及脊椎
  • 關節成形術:替換整個關節,常用於髖關節和膝關節
  • 關節固定術:將關節融合在某一位置
  • 關節重建手術:切除破損的關節部分再植入人工關節,成功率有90%

5.生活習慣改善

  • 定期做運動,加強關節健康
  • 減輕體重,避免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

6.相關輔助療法

  • 用於脊柱的捏脊療法
  • 針灸
  • 按摩


預防方法


  • 體重控制:減輕對關節的壓力
  • 避免過度使用關節:劇烈運動前先做熱身,減少受傷機會
  • 適當鍛煉肌肉:作適量對關節的負荷較少的運動,如游泳、原地踩腳踏車、 太極、步行等
  • 穿著舒適及有軟墊的鞋子


相關專科

  • 風濕科
  • 骨科
  • 老人科


協會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Reference

https://www.nhs.uk/translationcantonese/documents/osteoarthritis_cantonese_final.pdf

http://www.pain-manage.org.tw/normal/p53.htm

https://www.niams.nih.gov/zh-hans/health-topics/shenmeshiguxingguanjieyan#tab-living-with

https://www.cchrchealth.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t_osteoarthriti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