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而引發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病因未明,在本港非常普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很難診斷出來的,其主要特徵是滑膜炎致疼痛、行動不便、甚至殘廢,終生受到折磨。統計發現,病患大多是中年至老年女性,較男性高約3倍,但其實任何年齡都可以患上此症。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黃金期是發病的第一年,在關節變形前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效果。若不,關節持續發炎將會持續破壞軟骨及硬骨,導致變形。
縱然發病初期沒有外在症狀,身體內部的發炎也會引起非常難熬的疼痛,有些病者以為服用止痛藥即可,但這樣並不能阻止關節被破壞或變形,嚴重的話會侵蝕肌肉、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變成全身性疾病並無法痊癒。
發病原因
醫學界尚未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只清楚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
- 基因遺傳:當家族病史中有人患過此症,其他成員的病發率較高
- 環境:病毒或細菌可能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原因未明
- 賀爾蒙:由於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產後及哺乳令疾病加重等,都證明了女性賀爾蒙在類風濕病中有重要影響
病徵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因人而異,通常影響對稱的關節,即患者身體左右兩邊會同時出現病徵和痛楚。
通常以手部關節為先,特徵是早上會僵硬疼痛,俗稱「晨僵」,可能維持數小時,繼而影響活動機能。其他常見徵狀包括:
- 疲倦
- 食慾不振
- 輕微發燒
- 眼睛與口唇乾燥 (乾燥綜合症)
- 類風濕病根瘤
- 眼晴發炎
- 胸口出現刺痛 (胸膜炎)
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擴散至膝蓋、髖關節、肩部、肘及腳踝等
可出現的併發症
- 類風濕性血管炎
- 淋巴結腫大
- 周邊神經病變
- 皮膚出現隆凸
- 白血球減少
- 貧血
- 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和肺結節等
- 鞏膜炎
- 脾臟腫大
- 心膜炎
- 殘障
高危人群
- 40到60歲女性
- 擁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家族史的人
- 較常暴露於石棉或二氧化矽等等環境因子的人
- 肥胖者
- 長期吸煙者
- 牙齦病者
應做檢查
現時醫學界並未有確切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
診斷方法大多是:
- 根據病史、症狀
- X光檢驗
- 血液測試(對類風濕性因子和Anti-CCP反應)
相關療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目標是舒緩痛症和腫脹,延緩關節損傷。
- 非類固醇消炎藥:效果非常快,但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類固醇消炎藥
- 抗風濕藥物:效果比較慢,防止疾病惡化
- 生物製劑:分為皮下注射和靜脈注射。價格昂貴,傳統治療效果不佳才會使用。能有效地針對免疫系統來控制發炎過程,阻止關節侵蝕或破壞。適合長期病患超過5年,發炎情況嚴重並在短時間內惡化,這樣才需要長期使用生物製劑,不能輕易停藥。
- 免疫抑制劑:毒性較強,生物製劑無效時才會使用
- 手術:骨科手術,替換人工關節或切除關節滑膜,恢復患者活動能力
- 物理治療:包括冷熱療、運動治療、電療等,減輕關節腫痛及變形程度,有效鬆弛肌肉
- 職業治療:使用復康支架或輔助工具來糾正姿勢
預防方法
均衡飲食可控制炎症,以下食品或者有幫助。
- omega-3脂肪酸(鮭魚、沙丁魚、鯷魚、鮪魚等)
- 抗氧化物(洋蔥、青花菜、藍莓、草莓、菠菜、櫻桃、羽衣甘藍等):維持免疫機能運作,可減緩發炎,亦能降低心臟病風險與膽固醇疾病
- 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和纖維(核桃、杏仁、開心果、松子等堅果類):有助對抗發炎和控制體重
- 鎂、鐵、鋅、鉀、葉酸、蛋白質、纖維(鷹嘴豆、斑豆、腎豆等):可扺抗發炎物質
- 油酸(橄欖油):有助舒緩發炎和痛症,有益心臟健康
相關專科
- 風濕專科
- 骨科
協會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Reference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601/13.htm
https://www.hkarf.org/zh-hant/rheumatic_diseases/rheumatoid-arthritis/
https://www.pfizer.com.hk/zh-hant/disease_information/inflammation/rheumatoid_arthritis
https://www.niams.nih.gov/zh-hans/health-topics/shenmeshileifengshixingguanjieyan#tab-treatment
https://www.edh.tw/article/13541/2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