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

中醫認為生命的物質觀是以精、氣、神構成的三大要素。「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的動力,「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密不可分。所謂「先天之本,後天之精」先天之本是指稟授於父母的;後天之精是源於飲食調養。


食療是以中醫學理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為原則,再根據不同的體質、年齡、性別、地域、季節節氣、四季作適當的飲食調整,確保食物在脾胃運化後,體內各臟腑、經絡血脈、骨骼、皮膚毛髮等能得到充足養分,從而平衡體內陰陽,幫助驅散體內邪氣,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功效。


按體質進食的原理


中醫認為不同體質的人士,在飲食上都需要多加注意及調理,才能改善身體不適的狀況,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的效果,簡單食療養生,可從自我的體質開始 。


1. 平和體質:

氣血陰陽平衡,血液循良好,在日常飲食中,應採取中庸之道,切忌暴飲暴食。


宜:

多吃進食清淡甘平、容易吸收的食物,如:雞肉、豬肉、魚類、雞蛋、牛奶、豆漿等。
均衡的五穀雜糧:白米、糙米等。
蔬菜瓜果:可選擇蘋果、葡萄、木瓜、菠菜、紅蘿蔔、椰菜。


忌:

不宜進食過油膩味重、辛辣、生冷的食物。


2. 陽虛體質:

因機體陽氣虛損,一般比較畏寒。


宜:

多進食溫補陽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南瓜、生薑、辣椒、胡椒、栗子、腰果等。

忌:

應少食生冷及寒涼食物,如:梨、西瓜、哈密瓜、苦瓜、絲瓜、冬瓜、芹菜等。
不適宜飲用較寒涼的綠茶。


3. 氣虛體質:

主要是元氣不足,身體機能會因而減退。


宜:

多吃進食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白米、馬鈴薯、豆類、黃豆、白扁豆、大棗、桂圓、蜂蜜、山藥、雞肉、牛肉等。



忌:

避免進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蘿蔔、苦瓜、芫荽等。


4. 陰虛體質:

主要是由於體內津液虧損,機體因而失去相應的滋潤,常出現乾燥不潤的症狀。


宜:

多吃進食甘涼滋潤、含豐富膠質的食物,如:芝麻、白合、瘦豬肉、海參、黑木耳、白木耳、秋葵、菠菜、紫菜、豆腐、海帶、魚類、蟹等。


忌:

少食性溫燥烈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


5. 氣鬱體質:

由於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鬱滯而導致身體不適。


宜:

多進食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如:小麥、海帶、海藻、山楂、玫瑰花茶、伯爵紅茶等。


忌:

睡前應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以免影響睡眠質素。


6. 痰濕體質:

由於體内「痰」無法得到正常排解、凝聚於體內,導致機體出現不適的症狀,因此飲食應以清淡為原則。


宜:

多進食海藻、海帶、冬瓜、紅蘿蔔、綠豆、薏仁、花生、陳皮、山藥等食物。


忌:

應少食太甜、及油膩煎炸的食物,如:蛋糕、麵包、甜品、零食、肥肉、起司或烤焗食物。
生冷及寒涼食物、如:芒果、西瓜、柿或冷凍的食物、飲品也不宜進食。


7. 濕熱體質:

因體內凝聚「濕熱」的病理產物,導致身體出不適的症狀,飲食宜以清淡為主。


宜:

多吃祛濕、甘平的食物,如:綠豆、莧菜、芹菜、苦瓜、青瓜、蓮藕、綠豆、薏米、香蕉等。緊記需多飲清水。


忌:

不宜進食肥膩味重,辛溫助熱的食物。如:羊肉、肥肉、韮菜、芥菜、榴槤、芒果、荔枝,應戒煙戒酒。


8. 血瘀體質:

主要是因體內血液循環不良,從而引發體內臟腑出現虛弱症狀。


宜:

散結、行氣、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如:黑豆、海帶、紫菜,胡蘿蔔等。
活血的食物,如:黑木耳、洋蔥、蓮藕、菠菜、小白菜、桃、木瓜、栗子、玫瑰花茶、山楂等。
保持身體攝取水分量充足。


忌:

不宜進食過多肥膩、煎炸味道濃郁、鹽分過多、生冷的食物。
冰凍飲品也應減少。


9. 特稟體質:

由於先天稟賦不足、遺傳等,機體容易出現各種過敏症狀。飲食宜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清淡及均衡飲食,粗細搭配適當,葷素配伍合理。


忌:

辛辣煎炸、腥膻發物或含致敏物質的食物,如:辣椒、蕎麥、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蝦、蟹、茄子、酒、濃茶、咖啡等。




按時令進食的原理


1. 春季:(立春至立夏前,即新曆2月至5月)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


春天為一年四季之首,萬象更生的開始,春回大地,天氣由寒轉暖,是陽氣升發的季節。因應春季「生」的特質,中醫理論道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們應在此時注重保護陽氣,為全年的身體打好穩定的根底,提升抵抗力。


春屬木,與肝相應。春季是肝氣調理的好時機,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肝木過旺而剋脾土」,調理肝氣時應同時兼顧脾的保養。若肝火過盛,會影響脾胃的消化,所以重點宜養肝護脾。


在飲食調養上,在初春天氣尚寒冷之時,可適量進食高熱量食物如:牛肉、雞肉、雞蛋等。以免身體在氣候交接時期,感到不適應或容易寒邪入體引致身體不適。期後,宜多進食味甘補脾食物,如大棗、花生、山藥、南瓜、百合、西洋參等。或補類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豬肝、豬肉、雞肉、鱔魚、海蝦等。


此外,應多進食五穀粗糧來增強身體基本的抵抗力,可選擇如:玉米、蕎麥、燕麥、糙米等;另外,多進食綠色高纖維蔬菜,如:菠菜、地瓜葉、莧菜、秋葵、枸杞菜、合掌瓜、菠菜、芹菜、韭菜等有助養肝,疏泄肝火,或多飲用湯水 如:山藥煲瘦豬肉湯、猴頭菇山藥鮮雞湯等有助益氣健脾。


而「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酸味入肝,具收斂性,容易肝火上升,不利陽氣生發及肝氣疏泄,所以春天不宜進食酸味食身,如:山楂、梅、檸檬、醋等。及油膩溫熱食物,如羊肉或辛熱配料食材,如花椒、茴香等。


2. 夏季(立夏之日至立秋之日,即新曆6月至8月)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氣節。


夏屬土,與心相應。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多雨且萬物生機勃勃,是人體的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的汗液分泌也相對增加,中醫認為此時應注重養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人體在夏季期間,代謝消耗營養特別快。首要要保持身體有充足的水分,多喝水,有助體內散發熱暑,清暑解熱。適當進食清淡蔬果,如:苦瓜、蕃茄、黃瓜、冬瓜、南瓜、西瓜、桃、梨、草莓、綠豆、蓮藕、蓮子、薏仁、山藥等,有助消暑解渴,清熱利濕。

但切忌貪涼而暴食冷飲、冰水、涼菜、生冷瓜果食物等,以免體內堆積寒濕,影響脾胃功能。,適宜以溫食為宜,否則容易損害陽氣,機體容易因此受濕邪及暑熱的影響,會出現不適症狀,如:咽喉乾涸、食欲不振、身重疲憊等。


長夏屬土,即夏和秋之間的一段期間,約7至8月, 氣候比較暑熱潮濕,此時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以免濕邪及暑熱入體,有損體內陽氣。可適量飲用具酸味的酸梅汁或清熱解暑的西瓜汁。

不宜食用油膩、肥肉高脂、煎炸熏烤,避免使或溫熱上火的食物,如:生蔥、生蒜、胡椒、辣椒、茴香等,這些容易使津液加速消耗或將濕熱凝聚於體內。一些腥發食物,如海鮮、牛肉、羊肉、鵝等,也不宜食用容易誘發濕熱帶來的皮膚疾病。


3. 秋季 (立秋即新曆曆的9月至11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氣節。


秋屬金,與肺相應,秋天氣候清爽乾燥,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斂收的季節。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漸漸進入收養狀態,中醫認為此時應注意防燥,養陰護陰,秋季著眼於一個「收」字。


在氣候乾燥的季節,燥邪易傷人體津液,容易出現口乾咽燥,皮膚粗糙,流鼻血等症狀。所以在飲食方面應以滋陰為主。宜適當進食甘淡滋潤、健脾利濕的食物,如:雪梨、蘋果、香蕉、柚子、胡蘿蔔、銀耳、山藥、冬瓜、藕、豆類、菌類、海帶、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淡茶等。有補脾益胃,養肺潤腸的功效外,更有助排解人體凝積的代謝物。及攝取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可多吃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除此之外,要保持身體有充足水分,或適量飲用雪梨茶,杏仁糊、百合、銀耳煲製的各種甜湯,都有潤肺生津的功效。


一些燥熱煎炸、辛味、熏烤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蔥、韭菜、蒜、薑等,容易令臟腑上火,耗損陰津,應減少進食。


4. 冬季:(立冬即新曆的12月至2月 )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


冬天,是一年最寒冷的季節,草木凋零,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陽氣也潛藏於內,陰氣盛極,新陳代謝也相應緩慢,使營養積存於體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作好準備,食療養生原則為「藏」。


冬屬水,是腎臟主令之時;腎主鹹味,心主苦,所以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鞏固腎氣。


食材宜以「秋冬養陰」為原則,不宜進食生冷或燥熱的食物,宜食用滋陰潛陽,較高熱量、禦寒的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肉、核桃、栗子、籮蔔等。或一些豐富鐵質的食物,如:豬肝、黑木耳、香菇類等。


而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多食應時的新鮮蔬菜。此外,所謂「三九嚴寒補一冬」,冬季是身體進補的好時機,以溫補為宜。可在膳食中加入適當的藥材,如:人參、黃芪、冬蟲夏草等,可有效增強臟腑功能或補充不足,以提高身體抵抗力。


*不過需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免造成「虛不受補」。*

此外,在日常烹調中,我們大多採用薑作調味菜之用。事實上,薑確切是一年四季適用的食療之一,薑具有祛寒的作用,有可預防寒邪入體的說法。


孔子亦曾道出「不撤姜食」指的是每餐必有薑,但不多吃的意思。民間有一則民諺稱「早吃薑,補藥湯。午吃薑,癆病戕。晚吃薑,見閻王。」早上空腹喝薑茶為補湯,既可暖胃,加速身體血液循環,有提神醒腦的功效,也可養生;不過當中午的時候,陰氣提升,陽氣開始收斂之時,吃薑便會容易出汗,一不小心汗液加上寒氣入體,便會容易生病。所以,中午應避免進食薑。而晚上,人體應處於養陰狀態,收斂陽氣,因薑有刺激神經的作用,進食薑會影響睡眠質素,亦容易使體內聚火,導致不必要的代謝物堵積於體。所以,使用薑作食療之時,也應注意。



按五行進食的原理


以五行五色對應機體五臟六腑的食物,來調整機體臟腑、氣血運行及陰陽平衡。


1. 屬木對應身體器官:

  • 眼睛


肝臟是人體主要儲血的地方,若肝臟過勞耗損,便會導致相應的器官因而出現不適狀況。如想紓緩不適,宜選擇進食屬木的青色食物,如:菠菜、莧菜、生菜等各種綠色蔬菜,使身體攝取充足的葉綠素及營養,有助肝、膽排出自體內毒素。


2. 屬火對應的身體器官:

  • 心臟
  • 小腸


心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若心臟血液循環不暢通,小則氣色蒼白、四肢冰冷無力,嚴重的會引致很多危害性命的疾病,護心的食物以紅色為主,可選擇蕃茄、紅蘿蔔、紅豆、紅棗、玫瑰花茶等。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幫助身體血液的循環。


3. 屬土對應的身體器官:


脾、胃主要消化我們日常從食物中所得到的營養,若脾胃功能不良,會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胃脹腹痛等症狀。對應脾胃,可選取黃色食物,如玉米、南瓜、黃肉蕃薯,有助脾胃運化功能。


4. 屬金對應的身體器官:

  • 大腸


肺的主要功能是將氧氣運輸到血液中,若肺部功能受損,有機會影響機體氣血的運作。對於肺部,可選取白色食物,如:山藥、百合、杏仁、梨、銀耳等,有助清心潤肺,促進腸臟蠕動。


5. 屬水對應的身體器官:

  • 膀胱
  • 耳朵


腎是身體的過濾器,對於長期過多的油鹽攝取,都會有損腎臟的功能運作,導致身體出現水腫跡象。對於腎臟的保養,宜多進食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棗、黑木耳、冬菇、烏雞等。


食療,對身體長遠來說,都可以達到保健防病的功效。但切忌過量進食,使身體臟腑運化機能負荷過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反效果。此外,亦需要配合飲食以外其他的良好習慣,如:保持充分作息的時間、懂得紓解憂怒的情緒及壓力、適當的運動量,都是保持身體健康,防病治病的有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