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甲狀腺癌,指甲狀腺異常產生過多細胞,舊細胞未能及時死亡,形成了腫瘤。甲狀腺是位於頸脖底部的小形而重要內分泌器官,形如蝴蝶,用作分泌甲狀腺素,調節全身的新陳代謝機能。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的資料,甲狀腺癌在本港女性癌症列位第五,不算普及;在2014-2016年間,每年有少於900人罹患甲狀腺癌,其中80%為女性患者。大部分甲狀腺癌患者屬於早期確診,治癒率甚高,在2014年只有44人死於此症;但是,甲狀腺癌的復發機會相對較高,康復後仍需定期檢查。
根據細胞型態和排列方法,甲狀腺癌可分作幾個類別,
高分化甲狀腺癌下有2小分類:
- 乳頭狀腫瘤:最為普遍,佔8成半的甲狀腺腫瘤類別;大多為女性患者;雖然容易轉移至淋巴結,但腫瘤生長速度緩慢,有9成機率可存活10年,屬最容易痊癒的類型;由於形態跟乳頭相似,呈細小顆粒狀。
- 濾泡狀腫瘤:屬第二普遍的分類;大多患者為中老年人;細胞容易經血液轉移到骨頭或肺部;有8成機率可存活10年;於顯微鏡下呈濾泡狀形態,故此命名。
細胞分化度不良的有以下幾種:
- 髓質癌:為罕見的分類;會分泌過量抑鈣激素及癌胚抗原;大多與遺傳有關;常見患者為40歲以上女性;很大機會合併其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有6-7成機率可存活10年。
- 退行發育癌:為罕見的分類;大常患者為70歲以上長者;癌細胞生長速度比其他種類快,可在短時間內轉移到全身器官,死亡率高。
- 淋巴瘤:極之罕見;屬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過去有橋本式甲狀腺炎之病史。
發病原因
甲狀腺癌的病因是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舊細胞未能及時死亡,過量的胞便形成了癌瘤。
直至現時為止,高分化甲狀腺癌的確實成因不明,有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輻射:兒童時期接受頭頸X光照射或放射治療、核電廠洩漏輻射
- 家族遺傳:佔3-5%案例,家族病史有甲狀腺腫瘤、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大腸瘜肉
- 個人病歷:曾患甲狀腺良性結節
- 飲食:缺乏碘
其他兩類的甲狀腺癌成因相對比較明確:
- 退行發育癌:長期沒有醫治高分化甲狀腺癌,腫瘤迅速變大,再演變為此
- 髓樣癌:大多與遺傳有關
病徵
- 頸部出現腫塊,日漸長大
- 聲音持續沙啞
- 頸及喉嚨疼痛
- 咳嗽
- 痛楚可能會傳到耳朵
- 吞嚥或呼吸困難
可出現的併發症
治療後有可能出現後遺症或副作用
1.手術後
- 聲音沙啞
- 疲倦
- 鈣水平下降
- 四肢麻痺、抽搐
放射性碘治療時
- 口乾
- 眼睛乾澀
- 味覺、嗅覺轉變
- 頸、胸疼痛
高危人群
- 40歲以上女性
- 家族病史有相關疾病
- 長期處於幅射環境中
應做檢查
- 血液:檢查甲狀腺荷爾蒙水平
- 幼針抽驗:配合超聲波掃描,用一支細針插入腫瘤,抽出細胞檢查
- 手術活組織檢驗:用於幼針抽驗失敗後;在甲狀腺切口,再取出組織檢查
- 超聲波甲狀腺掃描:檢查甲狀腺腫瘤組織是固體硬塊還是囊液
- 甲狀腺放射性同位素掃描︰注入小量放射性碘於病人血管內,再用伽瑪攝影機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亦可顯示癌瘤位置
- 電腦掃描︰X光片形成三維圖像後可顯示癌瘤的大小和位置
相關療法
1.外科手術:主要的治療方式;切除癌細胞;或須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
- 微創甲狀腺手術:不適用於大形惡性甲狀腺腫瘤,只可用於小形腫瘤;利用內視鏡等儀器切除甲狀腺,可讓疤痕縮至最細小,並移至鎖骨下、乳暈或腋下
- 放射性碘治療 :用於手術後殘餘的甲狀腺癌,或是腫瘤轉移或擴散;此為體內放射治療,患者會接受隔離,吞服膠囊或液體碘後約2星期方可出院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用於手術後殘餘細胞、癌症復發、轉移或無法以手術切除的腫瘤;利用電腦設計適合患者的放射強度,多角度照射腫瘤,抑壓至最佳效果
2.標靶治療:用於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
預防方法
由於還未了解清楚甲狀腺癌之確實成因,所以暫無預防方法;高危人士應定時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均衡飲食,作息定時,保持身體健康。。
相關專科
內分泌科
References
https://www.hkacs.org.hk/ufiles/ThyroidCancer.pdf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