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


疾病介紹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的肺部疾病,涉及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患者多為40歲以上吸煙人士,主要原因是由於呼吸道長期接觸刺激物,損害肺部及氣管,引致呼吸道堵塞及收窄,呼吸因而受到障礙,使血液中含氧氣量降低。患者會出現氣促、咳嗽等徵狀。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香港十大致命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署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在2016年因此症住院、出院及死亡人數超過30000,而於2017年共有1223宗登記死亡個案。

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分兩種類型:

  1. 肺氣腫:影響肺中氣囊以及內壁,不能吸收足夠的氧氣,受損的肺泡會使肺部伸展失去彈性
  2. 慢性支氣管炎,呼吸道內壁持續發炎,導致氣道粘液比平常多及堵塞


發病原因


吸煙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因素:

  • 抽煙:是主要的危險因素,多達75%的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吸煙人士或曾經吸煙
  • 長期暴露於其他肺刺激物,例如二手煙,空氣污染以及來自環境或工作場所的化學煙霧和粉塵,或在沒有適當通風的情況下經常烹飪
  • 缺少α-1抗胰蛋白酶的蛋白質一是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可導致肺氣腫,此外,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家族病史,更容易罹患


病徵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以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度症狀,但隨著病情的惡化,症狀會變得更加嚴重。

症狀包括:

  • 經常咳嗽或大量痰液的咳嗽
  • 經常有上呼吸道感染 如:感冒和流感
  • 呼吸困難不暢順,如散步或做家務時,也覺得呼吸吃力
  • 頭暈、頭痛
  • 氣促及氣喘
  • 疲勞
  • 胸部有壓迫感


在嚴重的情況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會有心跳加速、體重下降、下身肌肉無力以及腳踝,腳部或腿腫脹水腫等情況出現,此外,由於血液中含氧氣量低,導致嘴唇或指甲變成藍色或灰色。


可出現併發症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的併發症,包括:

  • 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更容易患上感冒,流感和肺炎,使患者呼吸更加困難,及進一步損害肺組織
  • 肺塌陷即氣胸
  • 肺動脈血壓高
  • 右側心力衰竭或肺心病,由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心腫和心力衰竭,主要原因是血液中含氧量低
  • 心臟疾病 如:心臟病、心律不正
  • 嚴重的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
  • 骨質疏鬆
  • 抑鬱症和焦慮症
  • 糖尿病
  • 肺癌


高危人群


  • 年齡40歲以上,有吸煙或曾吸煙人士
  •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家族病史
  • 哮喘病患者
  • 職業接觸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工作者


應做檢查


醫生會進行幾項檢查以得到正確的診斷,當中包括:

  • 肺功能檢查:測量肺部吸入和呼出的空氣量
  • 胸部X光檢查
  • 動脈血氣檢查:測量肺部將氧氣帶入血液並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
  • 痰液樣本測試–檢查痰液樣本以檢查是否有胸部感染的跡象


相關療法


現時並沒有根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方法,但可以採取協助治療來緩解症狀,減慢及控制病情,使它不再惡化。


1.生活方式的改變

  • 戒煙:如果是吸煙人士,這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最重要步驟
  • 避免二手煙和其他可能刺激呼吸系統的地方

2.藥物治療

  • 支氣管擴張劑,放鬆氣道周圍的肌肉,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吸入器可能還包含類固醇以減輕炎症
  • 口服類固醇
  • 化痰藥
  • 抗生素
  • 注射疫苗:建議注射流感和肺炎球菌結合的疫苗,降低患流感或並發症的風險

3.氧氣療法

對於患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低,可使用輔助氧氣機或便攜式氧氣罐,通過氣管以幫助呼吸

4.胸肺復康治療

一項個性化的治療計劃,教導患者如何處理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以改善生活質量,計劃包括學習及鍛煉呼吸技巧、運動訓練、飲食營養及心理諮詢。

5.手術治療

  • 對於患有嚴重症狀但不能用藥物改善的患者,會以手術清除受損的肺組織、或肺氣囊破裂時形成的空隙,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的問題及肺功能活動
  • 肺移植:對於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肺移植手術


預防方法


  • 由於吸煙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成因,因此要有效預防,最首要的方法是戒煙。此外,盡量避免引起肺部刺激的物質,如:二手煙、空氣污染、化學煙霧和灰塵,也很重要。
  • 如因工作需要,需接觸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工作者,應配戴防護設備,如面罩,避免吸入刺激物質。
  • 均衡的健康飲食、適當的運動及充足的睡眠時間,都有助身體增強免疫能力
  • 室內可使用加濕器潤濕空氣,及保持空氣流通


相關專科

  • 呼吸系統科
  • 胸肺科


協會

  • 肺積塵互助會
  • 胸肺復康互助會
  • 香港哮喘會
  • 社康胸肺科病人支援小組
  • 香港復康會


Reference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fa4f5129-6dfc-4f27-a4c9-69e3b34865ba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80031.html

https://www.union.org/new/tc_chi/health_info/health_articles_respiratory5.htm

https://hkasthma.org.hk/hk/respiratory

https://www.twah.org.hk/tc/education/article/id/614/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november_2018_chin.pdf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patient_information_sheet_acute_exacerbations_of_chronic_obstructive_pulmonary_diseases.pdf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