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

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症(CMD),是一類遺傳性肌肉疾病的總稱,屬罕見疾病,約0.002-0.005%的嬰兒受此症困擾,但由於疾病不易確診,實際患病率或被低估。嬰兒會早在剛出生至一歲前有明顯的肌肉虛弱問題,使他們的肌張力減弱、動作發展不良,甚至出現肌肉萎縮、足、臀、膝蓋、手肘攣縮。



(圖片:carmelachillerywatson IG


發病原因

現時已有超過三十種的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症,都是基因突變產生,最常見的是第六型膠原蛋白缺陷先天性肌肉萎縮症,包括如Ullrich先天性肌肉萎縮症(最嚴重型) 和Bethlem先天性肌肉萎縮症 (最溫和型) 等,佔總患者的一半;另外有四分之一是板素缺乏先天性肌肉萎縮症。


病徵

由於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症分為多個種類,症狀也可以相差頗大,以下為常見症狀:

  • 全身肌力減弱
  • 活動能力比一般人低,或發育遲緩
  • 癲癇
  • 吞嚥困難
  • 多個關節攣縮


併發症

此症可能會發展成其他問題,如:

  • 部份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
  • 隨年齡增長可能出現脊柱側凸
  • 嚴重情況:呼吸肌肉無力
  • 心臟問題

(圖片:truelovebc)


高危人群

父母為基因病變攜帶者


應做檢查

由於此症是基因問題引起,一般醫生會抽血檢查酵素和進行肌電圖檢查,再進行肌肉活檢和基因測試診斷肌肉病變和其種類。

(圖片:commonhealth


  

預防方法

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的大部分的遺傳型式為染體色隱性遺傳,即其父母各人的兩條染色體的其中一條有病變,他們所生的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發病,因此父母可在生育前作檢查,確定自己沒有帶疾病基因。


相關療法

現時還未有治癒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的方法,但可以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質素,降低併發症發生和早逝的機率:

  1. 物理治療:溫和的運動、拉筋、按摩
  2. 使用支撐脊柱和肢體攣縮的夾板或牙箍
  3. 定期監測心臟病和呼吸問題
  4. 藥物治療,應對癲癇
  5. 言語治療
  6. 骨科手術,改善脊柱側凸
  7. 有呼吸問題者可能會使用呼吸輔助器,甚至有時需要轉為用入侵性呼吸機以加强呼吸支援
  8. 吞嚥和進食困難者,可能要透過胃喉(短期方法)或胃部人工造口進食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



相關專科

  • 兒科
  • 婦產科


協會

  • 香港神經肌肉疾病學會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 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


Reference

http://paed.hku.hk/website/nmd/CMD_Chi.html

http://www.mda.org.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84

https://www.hksnmd.org/%E5%85%88%E5%A4%A9%E6%80%A7%E9%80%B2%E8%A1%8C%E6%80%A7%E8%82%8C%E8%82%89%E8%90%8E%E7%B8%AE%E7%9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