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


疾病介紹


認知障礙症,又稱為老人癡呆症,是其中一類腦部疾病,大腦神經細胞因病變引致大腦功能衰退。認知障礙在香港非常普及,平均每10位70歲以上人士,便有一位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記憶、思考及判斷能力會出現問題,認知出現退化症狀,情緒、語言和行動能力下降,日常生治困難,但患者自身卻意識不到患病。


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有以下幾種:

  1. 阿茲海默症: 發病緩慢、隨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佔所有認知障礙症人數的50%-70%,真正成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有關係。確診後的平均餘命約為3-9年。
  2. 血管型認知障礙症:佔所有認知障礙症人數的25%。成因是源於多次輕微中風令腦部受損而成。
  3. 路易氏體失智症:成因未明,佔所有認知障礙症人數的15%。


發病原因


  • 阿茲海默症: 雖然1-5%的患者確定患病成因是基因差異,可是絕大部分的患者罹患原因仍然是不明。不同的專家也有不同的說法,包括:遺傳、膽鹼性、類澱粉胜肽、Tau蛋白異常、血腦屏障功能等
  • 血管型認知障礙症:又稱血管性痴呆或多發梗塞性痴呆,是血管疾病引起的大腦梗塞至認知障礙,可說是腦中風後之拼發症
  • 路易氏體失智症:成因未明,只証實和α-突觸核蛋白有關


病徵


1.阿茲海默症:喪失短期記憶,其後會出現語言障礙、定向障礙(容易迷路)、情緒不穩、判斷力變差、無法自理等不同行為問題,逐漸喪失身體機能,最終死亡。


2.血管型認知障礙症:患者中風一次,腦部功能就再退化一次。若負責思考的腦部份受損,認知障礙症便會分階段出現,包括動作和情緒障礙、焦慮或出現妄想。


3.路易氏體失智症:多發生於老年,平均發病年齡為75歲,最主特徵是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其他症狀包括出現幻覺及行動遲緩。血壓、心臟及消化道功能亦會有負面影響。患者會變得抑鬱,平均餘命為7.7年,像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的綜合體。


高危人群


  • 65歲以上
  • 直系親屬患有認知障礙症
  • 女性患病的機會較男性大
  • 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
  • 認知能力受損
  • 教育水平偏低,患上的危機較高 


應做檢查


  1. 收集病史和行為觀察
  2. 阿茲海默症診斷標準,包含認知功能損害、疑似失智症狀,神經心理學評估
  3. 腦組織顯微鏡檢八個智能區塊(記憶、語言、知覺、注意力、動作技能、定向力、問題解決能力、執行能力)
  4. 簡短智能測驗
  5. 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成像、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和正子電腦斷層攝影等高階醫學影像技術


不同個案有不同的確診方法,詳情需諮詢醫生。


相關療法


  1. 藥物治療
  2. 心理治療
  • 行為治療:針對問題行為(尿失禁、遊走等)進行相對的訓練
  • 情緒導向治療:借患者熟悉又懷念的照片、日用品、音樂、錄音,引導病人用以前的經驗來學習現時生活
  • 認知導向治療:讓患者接受現代生活,教育他們當下的資訊
  • 刺激導向治療:運用音樂、藝術、寵物、運動或其他娛樂活動進行治療。令患者保持心境開朗,改善有問題的行為。在香港,普遍患者熱充於以麻雀進行治療。


預防方法


1.阿茲海默症和路易氏體失智症

  • 目前並沒有實質可行的預防方法
  • 流行病學推測某些食品、智力活動、藥物等有助預防,卻仍侍證實
  •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聚會、下棋、打牌有助於促進大腦運作


2.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 保持均衡飲食
  • 適量運動
  • 避免吸煙酗酒
  • 控制三高
  • 避免頭部受傷


相關專科

  • 腦神經科
  • 老人科
  • 精神科
  • 老人精神科


協會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HKADA


Reference

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ementia/dementia.html

https://www.hkada.org.hk/types-of-dementia

https://www3.ha.org.hk/cph/imh/docs/20120119_chi.pdf

https://www3.ha.org.hk/cph/imh/doc/information/psychiatrists/P16.pdf

https://www.healthyhkec.org/healthcare/eldercare/common-diseases/

圖片:rumtoast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