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疾病介紹


精神分裂症為慢性和嚴重的腦部疾病。不是心理疾病,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思想、感受、想法、說話、行為等均會異常,無法分辨真假;與人格分裂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只有一種性格,並很少有暴力表現,大部份時間都是羞怯和畏縮,少數病患或有自殺傾向。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每100人中便有1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發病多為20至30歲,男女患者比例相約;及早發現和治療,效果更理想,減輕復發機會。


發病原因


直至現在,醫學界還未能明確證實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只能估計與腦細胞、遺傳、壓力有關。 


  • 腦功能異常:腦部的生化物質失調,腦組織及結構不正常,神經傳遞物質-多巴妥胺分泌過多,導致幻覺、妄信。嬰兒出生時腦部缺氧或孕婦懷孕時受病毒感染,使腦部發展不健全,可加大患上精神分裂症之風險
  • 基因:若家族史曾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他人便有患病的「傾向」;若直系親屬患病,其他成員患病風險會是提高10倍
  • 濫用大麻:青少年期間濫用大麻,會令患病風險倍增
  • 壓力:研究相信心理壓力並不是致病原因,而是誘發點,亦可能會使症狀惡化


病徵


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現因人而異,一般會出現以下其中一類或以上的病徵: 

1.陽性病徵:為急性病徵;指反覆出現的異常思想和行為

  • 妄想:感到被逼害、以為別人在監視和談論他;自覺是明星、有超能力
  • 幻覺:嚴重者出現嗅覺或觸覺的幻覺
  • 思想紊亂:思維缺乏邏輯、語無倫次、雜亂無章、自創新詞
  • 行為怪異:自言自語、哭笑無常、裝扮古怪

2.陰性病徵:為慢性病徵;較難察覺,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

  • 封閉社交:冷漠、與別人疏離、缺乏面部表情
  • 缺乏動力:對身邊事物、個人衛生、生活細節不感興趣
  • 認知症狀:需透過測試才被發現;專注力、短期記憶減弱


可出現的併發症


若精神分裂症患者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可導致抑鬱、自殘、自殺傾向。


高危人群


  • 16至30歲
  • 家族病史有精神分裂症患者
  • 懷孕時,胎兒受病毒感染
  • 濫用毒品 


應做檢查


懷疑罹患精神分裂症者可到精神科醫生處,按病情需要接受檢查。


  • 心理評估:經傾談、觀察、問卷等了解患者病徵,分析類別,例如妄想型、緊張型、混亂型、殘餘型等
  • 血液樣本分析
  • 電腦掃描  
  • 磁力共振


相關療法


1.藥物治療

  • 有效減退陽性病徵,幫助穩定情緒;副作用包括肌肉僵硬、行動緩慢、手震、口乾、便秘、疲倦、心跳加速、體重上升等


 2.輔助治療

  • 復康治療:訓練自理能力,如衛生、煮食、社會生活、理財、工作能力、情緒舒發、家人相處等
  • 家人關懷:對患者尤其重要;鼓勵患者治療,留意病情改變


預防方法

  • 保持心境開朗
  • 充足休息
  • 多做運動減壓


相關專科

精神科


References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99db6e3e-36ba-4d48-9705-bd193a4a67ca

http://www.mhahk.org.hk/chi/sub4_1_info_b1_3.htm#a7

圖片:Flickr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