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是指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在中國節氣中,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氣節。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此時大自然萬物進入收藏狀態,人體的陽氣也遵循大自然的定律,閉藏於體內。中醫養生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體陽氣在冬季處於閉藏後,新陳代謝也相應緩慢起來,因而要依靠「腎」來發揮作用。
節氣養生
中醫養生是依據著天人相應為原則,順應四時,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冬藏」著重在養腎防寒為原則,以保持身體對自然界的變化作出有效的適應。
- 「三九」天灸療法:在寒冷的冬季,容易誘發疾病或舊病復發如:哮喘、關節疼痛或中風等,特別是體弱的老年人或長期病患者都屬高危人群。中醫學提倡「三九」天灸療法,選取一年中最寒冷的三天,使用中藥製成的敷貼,貼在身體穴位上,以刺激經絡,調節氣血,補腎溫陽,對於一些寒性虛症,都能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日常起居的調養
- 防寒保暖:冬天晝短夜長,養生的首要條件是防寒保暖,以免寒邪透過毛孔入體。
- 早睡晚起:在日常起居生活上宜早睡晚起,藉此避寒以保養陽氣。
- 適當運動:運動也是必須的,可選擇進行室內運動,以助氣血運行暢順,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不過,運動過後,應謹記抹乾汗水及保暖,以免寒邪透過毛孔入體,引發寒症如:感冒、頭痛及心血管疾病等。
- 情緒:在嚴寒氣候的影響,新陳代謝及生理功能變得相對緩慢及處於抑制狀態,容易出現抑鬱、懶散嗜睡或情緒低落的情況,所以除了應保持平靜的心緒,以免擾亂陽氣外。
飲食調養
- 宜減鹹:冬季是腎主令之時,腎主鹹味,心主苦味,鹹能勝苦,所以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鞏固腎氣,以「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為原則。
- 宜滋液益腎:進食養陰滋液及益腎的食材,如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及黑木耳等。此外溫熱祛寒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大蒜、韭菜等,也可適量食用。
- 宜進補強身:冬令亦是進補強身的大好時機,可為來年的健康打好隱定的基礎,特別是溫補的藥膳能提升體內陽氣,更有助身體對抗寒邪,減少在冬季容易引發的疾病。
不過進補要適量,過度的進補會導致氣機壅塞,出現腹脹、心悶及失眠的症狀,所以應先向中醫師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專業意見,作出適當的進補才是健康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