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疾病介紹


青光眼是導致視力下降和萎縮的眼疾,成因是眼球壓力過高,令視網膜的細胞受損,大多分為4類:開角型青光眼、閉角型青光眼、繼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

青光眼早期沒有十分明顯的症狀,只會導致周邊視力損失,一般視力檢查很難以發現。若患者沒有好好治理青光眼,視野就會逐漸模糊,最終失明。

青光眼在香港非常普及,是頭號的致盲眼疾,12萬患者中,有23%患者永久失明;各年齡層都會受到青光眼的困擾,其中以中年女性罹患急性青光眼的風險較高。


發病原因


通常,引發青光眼的主要原因是眼壓過高,常是眼睛虹膜前的排液角出現異常,分以下幾類:

  1.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慢性):最常見的青光眼病症;成因是角膜與虹膜所形成的前房角正常開放,但眼壓高升,致視神經受損;病程變化緩慢,沒有明顯徵兆
  2.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 (急性或慢性):成因是前房角 ( 眼內的「排水管」)萎縮閉合,使眼壓上升;基於前房角閉合速度和程度分慢性和急性。慢性患者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則會眼痛、眼腫、眼紅、看到光環、視力大減、頭痛、嘔吐,必要立即求醫
  3. 繼發性青光眼:由外傷、發炎、其他眼疾等原因令眼睛排水出現問題,使眼壓過高,如白內障、葡萄膜炎、糖尿病、眼球內出血、外傷、腫瘤、手術後併發症。
  4. 先天性青光眼:嬰兒在懷孕時期不明地形成青光眼,出生後需立即動刀將房水排出,減低眼壓
  5. 原發性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前房角正常開放,眼壓維持10-21 mm-Hg,屬正常範圍,視神經卻有損傷;病因至今未明,可能與血管性疾病變有關係


病徵


青光眼分慢性和急性,病徵亦有所分別:

  1. 慢性:早期無明顯病徵,後期視力會變得模糊,視野收窄,喪失中央視力,或會撞倒旁邊事物
  2. 急性:眼紅、看見光圈、視力急劇減退或模糊、眼睛剌痛、眼角膜變混濁、頭痛、嘔吐


可出現的併發症


  • 血管神經性頭痛
  • 高血壓
  • 心腦血管病變
  • 白內障
  • 視網膜脫離
  • 炎症感染


高危人群


  • 40歲或以上
  • 家族病史有青光眼患者
  • 眼睛曾受傷
  • 深度近視/遠視
  • 糖尿病
  • 睡眠窒息症
  • 長期偏頭痛
  • 心血管疾病(特別是血壓過低)
  • 高血壓
  • 服用類固醇
  • 高眼壓
  • 中央角膜厚度於530微米
  • 眼部結構異常


應做檢查


每人眼球的眼部受壓能力都不一樣,單靠眼壓並不能判斷患者是否確診,須由眼科醫生進行一系列詳細檢查:

  • 視力檢查 
  • 眼壓檢查 
  • 前房角接觸鏡檢查 
  • 眼底及玻璃體檢查
  • 裂隙燈檢查
  • 視野檢查
  • 光學相關斷層掃描:檢查掃描神經纖維層及視神經頭 
  • 視盤成像:量度中央角膜厚度 
  • 視神經檢查 


相關療法


現時醫學界還未有根治青光眼的方法。視覺神經若受到破壞,神經細胞就無法再生或復原,醫生會根據青光眼類別、嚴重程度、病歷資料和身體狀況等,減輕患者病況,控制視覺功能受損程度。

  1. 眼藥水:作減少房角水份及去水,減低眼壓;藥效有數小時至一天,需配合用藥,有機會令眼睛變紅或變乾
  2. 口服藥物:藥效更快,作緊急用途,出現疲累、反胃等副作用
  3. 激光治療:紓緩去水問題,可作預防急性青光眼
  4. 手術:
  • 小樑切除術/引流手術:首選治療方式;在眼球壁切開細小通道,用作排水
  • 導管植入手術:於眼球內植入細小導管,將房水排出眼球外
  • 睫狀體激光/冷凍術:利用激光或冷凍技術破壞組織,減少眼睛產生房水量
  • 青光眼微創手術:為新興的治療方法


預防方法


  • 「晶體摘除手術」:有效控制及預防「閉角型青光眼」
  • 帶氧運動:強化心血管健康
  • 多進食綠葉蔬菜、魚類、堅果、橄欖油
  • 充足睡眠


相關專科

眼科


Reference

https://kknews.cc/zh-hk/health/aeg4p5j.html

https://www.ovs.cuhk.edu.hk/%E7%9C%BC%E7%97%85%E5%B0%8F%E5%AD%97%E5%85%B8/%E9%9D%92%E5%85%89%E7%9C%BC/#%E9%9D%92%E5%85%89%E7%9C%BC%E6%B2%BB%E7%99%82%E9%81%B8%E9%A0%85 

https://www.hksb.org.hk/tc/newsDetail/3113616/%E9%80%83%E9%9B%A2%E8%87%B4%E7%9B%B2%E9%A0%AD%E8%99%9F%E6%AE%BA%E6%89%8B%E9%9D%92%E5%85%89%E7%9C%BC/

https://www.bowtie.com.hk/blog/zh/%E9%9D%92%E5%85%89%E7%9C%BC/#check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282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