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白內障在香港是非常普及的眼疾,為三大致盲殺手之一,患者的視力會模糊不清、減退、辨別顏色深淺能力降低等,影響日常生活,卻不會造成眼痛、眼紅、不適或分泌物增加。白內障的成因有很多,以此分為幾個類別:老年性白內障、先天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藥物性白內障、新陳代謝性白內障、併發性白內障等。
正常情況下,光線會穿過透明的眼角膜和瞳孔後方的「水晶體」,到達視網膜,再由視神經傳導信息至後腦視覺中樞系統,引起視覺反應,眼睛就可以看到色彩。倘若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影響視力致白內障。嚴重起來可引致青光眼及虹膜炎,甚至失去視力。
現今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方法是「超聲乳化晶體摘除手術」,手術步驟簡單、低風險、成功率高,是大多患者選用的醫治方法。
發病原因
患上白內障的成因有很多,不同年紀和性別都可能受此症困擾;最常見為水晶體老化所致的老年性白內障,但亦有其他原因;
- 遺傳
- 先天疾病(懷孕時患上德國麻疹或化學物質不平衡)
- 長期病患(糖尿病﹑牛皮癬﹑濕疹)
- 眼外傷
- 眼疾(青光眼、600度以上近視﹑虹膜炎)
- 藥物(類固醇)
- 先天性因素
- 長期煙酒
- 長期曝曬
病徵
一般而言,白內障早期並沒有任何病癥,惡化程度視乎水晶體的混濁發展而定,通常是非常緩慢,逐步出現以下症狀:
- 視力模糊
- 眼睛容易疲倦
- 畏光(光暈、車頭燈刺眼、眩光)
- 觀看事物變得偏黃偏暗
- 近視度數加深
可出現的併發症
總括而言,白內障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可是,仍有小部份患者出現併發症癥狀:
- 眼球出血、破裂
- 水晶體移位、晶體後囊破裂
- 細菌感染
- 眼壓高
- 青光眼
- 傷口裂開
- 葡萄膜炎
- 黃斑部水腫
- 視網膜剝離等
- 失明
高危人群
- 65歲以上女性
- 眼睛曾受傷或發炎
- 曾接受眼科手術
- 長期服用類固醇
- 需要接受高能輻射線人士
- 長期煙酒
- 近視度數600以上
- 家族患有眼疾人士
應做檢查
到眼科醫生處進行一系列檢查,例如:
- 視力檢查
- 裂隙燈檢查
- 視網膜檢查(眼底鏡檢)
相關療法
初期
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控制病情:
- 確定眼鏡度數準確
- 使用放大鏡閱讀
- 配戴太陽眼鏡
- 避免夜晚駕駛
- 戒煙酒
- 攝取充足蔬果
嚴重
唯一根治的方法只有手術,是將混濁的水晶體移除並替換成透明的人工水晶體;白內障手術成功率相當高。
- 超聲波乳化微創手術:為現時最普遍的「微創」白內障技術;患者局部麻醉後,以超聲波震碎及吸除白內障,植入可摺疊的軟式人工晶體至眼內,讓傷口維持2 mm,大多無需縫線,一般30分鐘內完成手術,康復速度很快;新式人工晶體更可改善老花及散光情況
- 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以飛秒激光代替人手處理於超聲波乳化白內障手術中的切割步驟,配合光學斷層掃描和電腦導航軟件系統,準確定位眼內組織,減低風險;另一方面,降低超聲波能量亦會減少對眼角膜的傷害。可是,此手術費用相對昂貴,時間亦較長;術後也有可能出現暫時性的結膜下出血,影響外觀,但不會影響視力
許多病患誤以為確診白內障後需馬上接受手術,亦有人以為白內障要等到時機熟透才可做動刀。
事實上,醫生會視乎患者實際情況而定斷手術時間,包括白內障的位置、影響視力程度等;基本上,若不影響日常生活,患者則無需進行手術,只需要持續讓眼科醫生監測病況。
預防方法
- 佩帶能阻擋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 戒煙酒
- 飲食均衡
- 作息定時
- 眼睛充份休息
- 避免污染物刺激眼睛
- 避免揉眼
相關專科
眼科
協會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
References
https://www.lasercenter.com.tw/cataract_05.php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4058
http://depart.femh.org.tw/oph/oph/ch/PI-Quest13.html
https://www.bowtie.com.hk/blog/zh/%E7%99%BD%E5%85%A7%E9%9A%9C/#cure
https://www.union.org/eye/service_detail.php
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others/cataract.html
https://www.ovs.cuhk.edu.hk/%E7%9C%BC%E7%97%85%E5%B0%8F%E5%AD%97%E5%85%B8/%E7%99%BD%E5%85%A7%E9%9A%9C/#%E9%A0%90%E9%98%B2%E7%99%BD%E5%85%A7%E9%9A%9C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