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皮膚炎,可分為異位性皮膚炎和接觸性皮膚炎, 一般之稱為濕疹,沒有傳染性。平均每五個人就會有一人於不同時期患有皮膚炎,多數患者皮膚會痕癢和發炎。雖然發病成因至今未明,但相信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現時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適合不同程度的患者。
- 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數於兒童時期發病,因基因影響或免疫系統問題而致。紅腫痕癢之處多於手肘、膝蓋關節內側和頸部。
- 接觸性皮膚炎多因接觸致敏原或刺激原以至出現局部炎症 。
兩種患者的皮膚會有皮膚炎症和刺激症狀,令患者感到痕癢。
發病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
雖然發病成因至今未明,但科學家相信遺傳和環境因素會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對身體作出不正常的攻擊,誘發皮膚炎症。
1. 遺傳
如父母患有濕疹或其他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鼻敏感等,子女患上濕疹的機會也會提升。
2. 環境因素
- 致敏原:例如塵蟎、花粉、動物毛髮及唾液
- 食物:例如鷄蛋、奶類製品、堅果類、海鮮、麩質
- 微生物: 例如細菌、真菌
- 溫度、濕度:炎熱、寒冷、乾燥的天氣都會誘發炎症
- 壓力:壓力大會影響免疫系統,加劇病癥
- 腸道健康:有健康的腸道微生態,我們才可擁有強壯的免疫系統,抵擋外在的影響,減低病發機會
接觸性皮膚炎
除了以上的因素,更多的原因是患者的皮膚表面接觸到致敏原或刺激原,而導致免疫系統失調並引發炎症。刺激原可以是清潔劑、化妝品、染料、首飾上的金屬等。
病徵
1.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徵可出現於全身,多數分佈於手肘和膝蓋的關節內側、頸部。病徵如:
- 皮膚痕癢並出現紅疹
- 抓癢紅疹可能有滲出物,甚至出血
- 出現水泡,甚至有「滲水」情況,容易引致細菌感染
- 長期搔癢會令皮膚變厚和乾燥
2.接觸性皮膚炎的病徵有:
- 皮膚乾燥、脫皮、龜裂,甚至結繭
- 皮膚痕癢並出現紅疹
- 腫脹
可出現的併發症
- 患者多因抓破水泡而容易引致細菌感染
- 長時間的痕癢容易導致患者精神有精神困擾
- 引發哮喘及鼻敏感(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
高危人群
1.異位性皮膚炎
- 父母患有濕疹或其他過敏性疾病的小童
- 有過敏性體質的人
2.接觸性皮膚炎
- 容易接觸刺激原的職業,如:清潔工人 、髮型師、建築工人等
應做檢查
兩種皮膚炎的患者均可以接受皮膚斑點測試,以助釐定致敏原。醫生會準備懷疑的致敏原,有系統地將它們與皮膚直接接觸最少48小時。如患者對該致敏原產生反應,該處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紅疹。
相關療法
醫生會處方較嚴重的接觸性皮膚炎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治療方法如下:
- 類固醇藥膏: 雖未能根治炎症,但能在短時間內改善皮膚發紅、痕癢的症狀。有可能副作用產生,應向醫生請教藥膏的適用規則
- 口服類固醇: 處方給較嚴重的患者
- 口服抗組織胺:可控制皮膚搔癢問題
- 口服抗生素:處方給搔抓皮膚而出現細菌感染的患者。抗生素可殺死細菌,改善發炎症狀。必須按醫生指示把療程服完,切勿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
- 紫外線光療:適用於中度以上或較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但不適用於嬰兒及子童。須避免流汗或過度曝曬,減低皮膚痕癢,並注意保濕
- 免疫調節劑:只針對嚴重的患者
- 生物製劑:近年的新療法,適用於中度至嚴重的患者。可調節免疫系統細胞的數量和活躍性、 阻隔細胞激素或有關的抗體,並阻斷白細胞介素,減低皮膚痕癢和發炎情況
預防方法
- 接觸性皮膚炎普遍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接觸致敏原
-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油炸的食品和酒精
- 適量食用含有豐富益生菌的食物,如:味噌、乳酪、泡菜等,有助建立健康的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增強免疫力
- 注意皮膚溫度和濕度,乾燥時使用乳液。洗澡時避免用太熱的水,而且洗澡時間不易太長。衣服保持通爽,可以選擇純棉的質料,並注意作息習慣,適當處理壓力。
另外,可以的話,母親可餵哺母乳嬰兒至少四個月,並於六個月大開始餵食不同的固體食物,以增加小孩對不同食物的抵抗力。
相關專科
皮膚科
協會
- 香港過敏協會
-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Reference
leaflet/DERMP.006C-Contact-Dermatitis.pdf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010/project_1.html
https://www.avogel.co.uk/health/digestive-system/food-intolerance/gluten-and-eczema/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ophp/health_ophp_tet.html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建議療法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