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體質

此體質是甚麼?


痰濕體質的人士,最大的特點是體内「痰」無法得到正常排解、凝聚於體內,是屬於病理性產物。由於身體的肺、脾、腎功能失調,津液未能排出及代謝,令體內濕氣滯留在身體內,時間久了便會凝聚成痰,造成痰濕體質。



痰對身體的影響?

在中醫學裡,痰濕體質的指的「痰」,並非是我們日常所認識的痰,它所指的是人體臟腑內津液,正常排解、凝聚於體內的津液是屬於病理性產物。


此體質有甚麼症狀?


痰濕體質的人士由於津液未能排出,令體內濕氣滯留在身體內。


  • 身形略偏肥胖,腹部肥肉多且鬆軟,四肢浮腫。
  • 身體沉重不清爽,汗液較黏膩,面色常青暗有黑眼圈,面部或頭皮易出油,常感到胸悶胸悸。
  • 吞苔厚膩、咽喉有痰堵著,因痰濕聚積。
  • 身體容易感到疲倦,性情比較溫和,做事提不起勁及動作不靈活
  • 胃口不太好,喜飲熱湯及餐後會腹有振水聲
  • 大便頻繁及清稀軟體不成形,排便會有排不清的感覺

有甚麼原因形成?


人體內的濕氣形成可分為外生及內生因素。


  • 外生因素:

由於氣候環境的影響,天氣潮濕、居住環境不夠通風、潮濕或近海,如華南地區的梅雨季節,體內長期吸入外界所帶來的濕氣,未能排出,凝聚成痰,造成痰濕體質。


  • 內生因素:

內生的痰濕是因肺、脾、腎功能失調,未能有效地將體內濕氣代謝及排出,主要因素是以下三項。


1. 日常生活飲食習慣

經常暴飲暴食,吃太多肥膩厚味的食物,如:肥肉、煎炸物等,太甜的食物、有宵夜的習慣或不吃早餐,餐前或日常飲水過多,飲酒過多,熬夜、睡眠不足,都會損害脾胃及影響脾胃化濕能力,導致痰濕在體內集聚。

2. 身體機能活動量不足

長時間坐著,沒有給身體有活動的伸展,如:一些人士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於辦公室工作,久坐不動地工作、或日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士,因身體活動量不足,有阻氣血運行,從而影響脾胃的功能,體內濕氣未能得到完全代謝及排出,聚積於體引致痰濕內生。

 

3. 機體衰退

人隨著年紀增長,脾胃功能會漸漸衰退,消化能力也會下降,因而導致脾對濕氣的排能力下降,形成痰濕聚積。


排濕調理方法:


  • 保持乾爽:

在生活環境方面,痰濕體質的人士應保持居住環境乾爽,在春夏潮濕的氣候(即農曆一至三月、四至六月),可使用抽濕機,保持室內環境在濕度75度以下。


  • 增加陽氣:

可多曬太陽或日光浴,除有助增加體內的陽氣,亦有助排出體內的寒氣。痰濕體質的人士宜穿著透氣散濕的衣物,夏天應盡量減少處於冷氣環境,因冷空氣令毛孔收縮,阻礙濕氣排出。

  • 戶外活動:

日常可多進行戶外活動,如:行山。運動方面,宜選擇一些強度不高的全身運動,如:舞蹈、健身操、瑜珈、慢跑、游泳等,不單能透過運動出汗將體內痰濕排出,也可以幫助身體氣血運行。


不過運動後出汗,會令毛孔擴張,不要立刻沖涼或吹風,當汗水被吹乾,毛孔收縮,體內的濕氣無法排出,便會淤積在皮膚表面,容易引發濕疹等皮膚疾病。


  • 泡腳驅濕:

「春天泡腳,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濕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在夏天,可每天泡腳20-230分鐘,以40度的溫水,浸泡至小腿,並加入生薑、花椒、艾草等一種材料,有幫助驅除體內寒濕之氣的功效。


飲食注意事項:

祛濕要重視的是飲食,機體腸胃系統由吸收營養及水分的代謝,要防止濕氣過重,應保持三餐飲食均衡、定時,及適量。飲食宜以清淡為主,減少進食肥膩、味道濃厚或太甜的食物,因為太過肥膩食物,腸胃不易消化,不但不能排出體內,更會聚質體內。宜維持七、八分飽便可,忌夜宵或暴飲暴食。


宜:應多進食蔬菜水果或一些健脾、祛濕、化痰的食物。


  • 水果:可選擇火龍果、木瓜、蘋果、橙等

一些性平味甘、而且果糖不多的水果,緩解痰濕,但特別注意的是,夏秋季節(即農曆四至六月、七至九月),不宜進食過多水果,因氣候環境濕熱,有機會加重體內濕氣聚積。


  • 健脾、祛濕、化痰的食物(如:山藥、白蘿蔔、番茄、馬鈴薯、蓮藕、紫菜、洋蔥、白果、大棗、枇杷、薏米、或豆類,如:黃豆、黑豆、赤小豆等。)



赤小豆— 可加上鯽魚或排骨肉類,煲食湯水,都是一個不錯的祛濕健脾的湯水。


黑豆 — 「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日常可飲用黑豆水,烹煮黑豆前,先將約250克的黑豆使用平底鍋溫火炒至豆皮脹破後,加入3公升清水煮半小時,便可飲用。既可祛濕去水腫,也可幫助身體排出體內毒素和不必要的代謝廢物。


忌:

  • 飲酒:如有需要,可飲少量紅酒代替其他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