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體質

此體質是甚麼?


濕熱體質的人士,分為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最大的特點是「濕」與「熱」糾結在體內排不出來,因此令身體經常感覺沉重及疲勞、臉泛油光、容易長瘡。


「濕」與「熱」對身體的影響?


在中醫學說裡,有六淫致病的原理,所謂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熱),當中濕熱便是其中的兩淫。濕邪指的是體內水液的分布不正常,而熱邪指的是體內產生了過多的代謝廢物與熱能。


濕,即是水濕,有「內濕」及「外濕」之分。


  • 外濕

源於氣候環境因素,天氣潮濕、居處潮濕或涉水冒雨,導致外來水濕入體所致。


  • 內濕

多與消化功能有關,屬病理產物的後天因素。因先天體質的影響,影響身體臟腑代謝功能,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產生障礙,使體內水分未能得到適當的代謝及排出,體內濕氣因而滯留、積聚,從而引起身體的不適。


「熱」,是一種熱象。如在夏天,天熱潮濕,或飲食習慣,經常進食辛辣或躁熱性的食物,體內會生內熱,而水濕滯留體內過久亦會化熱,當體內熱與濕同時存在的時候,便會形成濕熱體質。


此體質有甚麼症狀?


濕熱體質症狀包括:


  • 體格若體內濕重,會偏胖;相反熱重,會顯得偏瘦
  • 濕熱聚積體內,經常會覺得身體沉重疲倦,眼睛紅赤,臉泛油光,容易長出痤瘡或油脂粒
  • 常感覺胃口會不佳,口乾苦澀有異味,會因胸悶或腹脹而沒有肌餓感,有嘔心、嘔吐感
  • 性格急躁易怒
  • 濕熱濕熱體質的人士小便時會有灼熱感且色黃,量不多,大便黏滯,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 男性容易在陰囊部位的皮膚出現潮濕及感痕癢
  • 女性常表現有白帶下增多而黏稠,色黃或帶血,氣味腥臭


有甚麼原因形成?


  • 環境因素

在香港,這個春季常下雨,夏季炎熱潮濕的地區環境下生活,或長期處於室內溫度較低的環境,特別在夏天或一些需在辦公室工作的工作人士,身體長時間處於冷空氣的環境底下,汗腺毛孔會收縮,導致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於體內聚積。


  • 飲食習慣

進食過多肥膩煎炸、冰凍食物,會損害脾、胃、腎的陽氣及其功能運作,影響身體對水液的代謝,導致濕、熱在體內堆積。




  • 精神壓力

生活、工作的壓力,情緒急躁易怒,會傷脾傷氣。正所謂「怒傷肝」,忿怒會使體內氣血逆行,血氣運行不暢順,會損害脾胃功能,氣機鬱滯又會引體內濕氣滯留,亦可轉化成化而熱。


調理方法


  • 良好生活習慣

濕熱體質的人士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切勿過分操勞及熬夜,保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 避免濕氣積聚

居住的環境要空氣流通,並注意室內濕度約75度以下,如有需要,可使用抽濕機。保持在75度以下,如有需要,可使用抽濕機;衣著應選擇透氣散熱的物質,運動後出汗、或淋雨,應盡快更換衣物,以免濕氣、熱氣淤積於毛孔,引發濕疹等皮膚疹病。


  • 排汗運動

濕熱體質的人士可選擇運動性質較大的運動,如:球類運動、長跑、行山等。透過汗水的排出改善濕熱體質,此外,曬太陽、日光浴,也是一個有效祛濕的方法。建議每天可曬太陽20~30分鐘,或運動半小時,對改善體質也有很大幫助。

  • 紓緩壓力

急躁易怒,會傷脾傷氣,濕熱體質的人士應保持心情開朗,紓緩壓力,可多聽輕快音樂、閒時與朋共聚、或參加興趣班學習些新事物等,都可幫助自己控制情緒。



飲食注意事項

濕熱體質的人士,宜清淡。適宜選擇有清熱、祛濕功效的食物。


宜:祛濕功效的食物

  • 蔬菜:苦瓜、青瓜、芹菜、蓮藕等
  • 豆類:綠豆、紅豆,或薏米;都可製作成點湯,幫助身體祛濕利尿



  • 肉類:油份脂肪較少較為適合
  • 烹調方法:蒸,炒為宜;過分煎炸的食物,反而會令身體水份化熱,令臟腑更易上火


忌:油膩、辛辣、重口味的食物

  • 辛辣物:辣椒、大蒜、芫荽、老薑、蔥等
  • 躁熱食物:韭菜、羊肉等
  • 羊肉雖是補健食物,但就不太適合濕熱體質人士,食後會躁而不補。
  • 帶熱性的水果:榴槤、芒果、荔枝等

中醫學認為打邊爐會容易令濕熱於胃內堆積停滯,喝酒亦會令體內濕氣加重,濕熱體質人士應多加注意及減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