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內文西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周振中醫生完成審核。

內文中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中醫師 劉嘉雯醫師分享提供。

西醫觀點的疾病介紹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種內分泌疾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全球約有4億1千萬人口為糖尿病人士。目前,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人士,佔總人口1成,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位患者,數字更有明顯上升。 當中有2%患者年齡更少於35 歲,而大於65歲的患者更超過20%。可見糖尿病不再只是長者疾病,也漸漸走向年輕化。


西醫觀點的發病原因


糖尿病主要成因是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在身體未能有效地運用,導致血液內的葡萄糖分不能夠轉化成人體所需的能量,導致長期血糖增加,當血糖超過腎臟負荷時,過多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稱為糖尿病。


糖尿病的種類

  1. 糖尿病第一型:病因是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毛病及環境因素有關。
  2. 糖尿病第二型:是最常見的類型,體內的胰島素分泌正常或相對些微減少,但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病因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體形肥胖及缺乏運動有關。
  3. 妊娠性糖尿病:主要是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改變而引起,通常在產婦分娩後就會消失。近年研究顯示,曾患上妊娠糖尿病之婦女,日後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較高,所以,這些婦女更應注意均衡飲食,以減低日後患病風險。
  4. 其他類型糖尿病:其發病原因有別於以上三種類型,包括某些遺傳病令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其他病症(如胰臟炎)間接引發、藥物或化學物品導致等。


西醫觀點的病徵


有部份糖尿病人士在血糖過高時會出現以下的徵狀如:(但很多初期病患者可能沒有任何以下徵狀,所以建議定期檢查身體,以免延誤醫治。)


  • 時常感到口渴、飢餓
  • 容易疲倦
  • 傷口久未癒合
  • 視力模糊
  • 體重下降
  • 小便頻密
  •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西醫觀點的高危人群


較高機會患上糖尿病的人士:

  • 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的人士
  •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人士
  •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誕下過重嬰兒 (體重4公斤或以上) 的女士
  • 體重肥胖人士(其體重指標BMI超過23)
  • 中年(45歲或以上)人士等
  • 患卵巢多囊症的女士


西醫觀點的可出現的併發症


糖尿病若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及不穩定,可導致併發症的出現。


1.急性併發症


  • 急性血糖過低 

當血糖值低於 4mmol/L,糖尿病人士可能會出現如下低血糖病徵: 心跳加速、頭暈眼花、血壓偏高、感覺饑餓、發抖震顫 ;嘴唇、舌頭或手指出現麻痺感覺、情感低落、脾氣暴躁、嗜睡、 言語困難。


更嚴重的情況下 (如血糖值長期低於 2mmol/L),會導致患者陷入昏迷甚至死亡。而急性血糖過低反覆的發作,亦可導致患者腦部受到永久性的損傷。


引致血糖過低的誘因如下:


  • 澱粉質攝取不足。
  • 大幅度增加運動量或減少食量。
  • 運動、飲食與糖尿藥物不協調。
  • 更改糖尿藥物或劑量。
  • 不正確或過量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
  • 胰島素注射位置及吸收有所差異。
  • 空腹飲酒或酒後運動。
  • 生病後身體對胰島素需要下降。
  • 因肝或腎病而導致藥物效力持續性增長。


  • 急性血糖過高

糖尿病人士可能感到呼吸急速及劇渴現象,有噁心、嘔吐、尿頻、體重下降及虛弱無力,嚴重時病者可因脫水而導致心跳加快、血壓下降、意識不明及昏迷。


引致血糖過高的誘因如下:


  • 忘記服食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
  • 服用或注射藥量不足、或因儲存胰島素葯物不當而引致失效。
  • 飲食過量。
  • 嚴重急性疾病如感染、外傷等。


2.慢性併發症

由於血糖長期偏高,可導致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出現,主要是指血管和神經系統受到捐壞,令身體器官壞死,因而喪失功能。


由於血糖控制和慢性糖尿併發症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定期的檢測評估,可讓糖尿病人士和醫護人員,及早預防和治療慢性糖尿病的併發症。


Info:智友會


  • 腦: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 眼睛: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 心臟及血管: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 腎臟: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 足部: 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癒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西醫觀點的應做檢查包括


  • 量度身高、體重 --- 計算體重指標( BMI) ,分析過重及肥胖情況 、 減低併發症風險。
  • 量度血壓 --- 控制血壓在理想水平。
  • 足部檢測 --- 測試足部血管、神經線病變及皮膚受損、潰瘍情形彧癒合情況,以免傷口受感染,減低糖尿引致截足的風險。
  • 驗眼 --- 定期糖尿眼病變篩查 (如眼底相), 找出影響視力的糖尿視網膜血管損壞和增生,及早轉介眼科醫生,接受藥物或激光治療,減低失明的風險。
  • 驗血檢測 --- 定期檢測糖化血紅素 (HbA1c%)、空腹血糖、腎功能、肝功能、全血脂 (膽固醇、低密度及高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水平)。
  • 尿液檢測 --- 檢測微白蛋白尿,可有效反映早期糖尿腎病變,及早設計藥物治療的對策。


西醫觀點的相關療法


治療糖尿病需時漫長,不少糖尿病人士發現,服藥一段時間後,控制血糖的效果好像停滯了,會懷疑是否治療效果不佳。其實,這是因為隨著疾病發展時間拉長,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會逐漸下降。如果單靠藥物,而不作出生活習慣的改變,藥物能夠發揮的作用會逐漸變得不足。


糖尿病人士可靠飲食和運動的幫助,再加藥物雙管齊下的情況下,輕鬆面對。


飲食方面:

1.   每天進食3份不同的蔬菜2份不同的水果,可幫助身體吸取多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

2.   減少進食糖及糖份高的食品。

3.   減少進食高鹽份食品, 因為攝取太多鹽分容易令血壓增高。

4.   進食適當的高纖澱粉質,如: 糙米、紅米等,這些食物有助幫助控制血糖。

5.   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或加工食物,如肥肉,豬油,因攝取太多飽和脂肪會增加患上血管心臟病的風險。

6.   每天喝至少6-8杯開水,或可選擇不含糖分的飲品,少喝酒。

7.   飲食定時和定量,有助穩定血糖水平。少食多餐比一天三大餐更有效控制血糖。


運動方面:

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促進游離脂肪酸的代謝。有研究顯示每日步行30分鐘,可降低飯後血糖值37%,亦有效改善高血糖對血管的破壞,幫助血糖下降的效果可持續24小時。另外建議糖尿病患者於飯後1~2小時運動是比較適合,以降低餐後血糖高峰,還可避免運動時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相關專科 

內分泌及糖尿科


協會

香港糖尿聯會

醫院管理局-智友會


中醫觀點及分享: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的一種代謝性內分泌疾病。 其發病率高,併發症多,已成為僅次於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後的第三大疾病。 糖尿病早期可並無症狀,隨著病程延長,出現高血糖狀態,尿糖陽性和糖耐量減低,症狀典型者俱有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症候群,並可導致眼、腎、神經、心、腦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病變。 若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控制,則可發生雙目失明,下肢壞疽,尿毒症,腦血管意外或心臟病變,少數病人尚可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併發症,成為糖尿病致死或致殘的重要原因。


本病中醫學屬於「消渴」範疇,但因其臨床表現及並發症不同,亦有部分歸屬於「虛勞」、「肌痺」,「尿崩」,「內障」等範疇,因此,不能將糖尿病與消渴視為對等關係,應將兩者視為交叉關係。 傳統的三消分證觀點,從陰虛燥熱論治。 目前的臨床研究提出,脾氣虛弱,氣陰兩虛,肝鬱氣滑,瘀血阻滯等臟腑辨證和陰陽氣血辨證方法,更接近臨床實際。早在《黃帝内經.素問.奇病論》提及:「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靈樞.五變》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氣血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腎消》篇引用《古今錄驗方》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現代的糖尿病早期無症狀,但晚期嚴重時的典型症狀與「消渴症」很相似,「消渴症」只占現代糖尿病其中一部分,偏向病程後期。現代人並沒有食物短缺的情況,反而有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大的環境因素,故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 WHO 第一份「糖尿病全球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所述,糖尿病人數從 1980 年的 1.08 億,增加到 2014 年的 4.22 億,幾乎在三十年間增加到四倍之多。

 

中醫觀點的病因

  1. 飲食不節:喜歡食肉類、油炸、酗酒、辛辣(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香燥(羊肉、雀肉、狗肉),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身體内積熱,熱容易令到體内營養消耗,導致消渴。
  2. 情志失調:長期過度精神刺激,喜、怒、悲、思、恐太過,致生内熱。
  3. 勞欲過度:本來體質偏陰虛,工作時間過長,思考過度,損傷陰精,導致陰虛火旺,最後影響到肺、胃,腎虛肺燥胃熱,發為消渴。
  4. 稟賦不足: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虧虛加上後天調攝不當,可致燥熱内盛而發為消渴。

 

中醫觀點的調理/預防方法


消渴證的食療和藥膳


上消證:以多飲為主,口渴多飲。

  1. 葛根粉30g,粳米60g,共同煮粥,早晚餐服食。
  2. 麥冬15g、天冬10g、天花粉15g、粳米60g。同煮粥,早晚餐服用。 

中消證:以多食易飢為主。

  1. 山藥50~60g,粳米60g,同煮粥食,可供四季早餐食用。
  2. 生地黃30g、麥冬15g、丹皮12g、粳米60g。同煮粥,早晚餐服用。

下消證:以小便頻數為主。

  1. 鮮洋蔥50~100g,瘦豬肉50g,煮熟後服食,每天二次,可經常食用。
  2. 黃芪20g、山茱萸15g,生地黃、山藥各30g,生豬胰一具(洗淨)。前4味煎湯,送服豬胰一半,渣再煎送服另一半。


中醫觀點對消渴證的生活建議:

  1. 節制飲食:定時定量,多菜少肉,食物品種多樣,少食油炸、快餐、少煙酒,忌暴飲暴食。
  2. 適當體力活動,不妄作勞: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强體質的目的。亦需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3. 注意生活安排:根據自然四季的陰陽盛衰來作息,春、夏季早起晚睡,秋、冬天早睡晚起,不熬夜。
  4. 保持心情愉快:培養個人的興趣,多與家人朋友接觸,當遇到壓力大時,可以有一種或多種的情緒發泄。
  5. 有家族遺傳史或肥胖的病人應留意患病的可能性,應定期進行血糖檢查,以及早診斷。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和食療只供參考並因人而異,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中醫、西醫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