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遠古以來中國民間的療法,它合併了「針法」和「灸法」兩種。針灸的主要作用是「補氣」。所謂「氣」,在中醫理論上所指的是「正氣」,能推動人體臟腑器官的功能可以正常運作。中醫師透過針灸,刺激相關穴位,調整機體的內部功能,達到臟腑、氣血、陰陽、經絡的完善正常狀態。
- 針法:
使用不銹鋼所製造的毫針,配合相關的行針手法 :如:提、插、捻、轉等刺入人體穴位,刺激人體的穴位及經絡,激發氣血流通,調整機體內部的五臟六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及紓緩病患的功效。
- 灸法:
使用艾炷、艾絨、艾絨點燃後,藉灸火的熱力給予人體以溫熱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穴位,達到養生、防病治病的功效。針法跟灸法兩者能合併使用,所以稱之為針灸。
近年,針灸在中醫界裡廣泛地作治療方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臨床經驗顯示,針灸能對約64種慢性疾病或急症都能達到顯著的效果及幫助。
針灸原理是甚麼呢?
中醫學理認為人體產生疼痛等疾病,主要是因氣血經絡運行不通暢。
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師施針在經絡上的穴位,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論理,作「補氣」及「瀉氣」的相關針刺技巧。
- 補法(順針轉動):
將機體由虛弱狀態,補充正氣至恢復正常。
- 瀉法(逆針轉動):
由亢盛狀態,疏泄病邪,讓機體回至正常狀態。
針灸的目的是疏通人體氣血循環、調節臟腑機能保持平衡,達到治療效果,而虛寒體質的人士或慢性疾病的患者,可配搭灸療,達到溫通經絡的療效。
什麼時候需要針灸?
中醫師會以病人的病情、年齡、體質來斷定針灸治療的次數。
- 開始療程時:
一般的病情,針灸次數需比較頻密,約每星期進2至3次,針灸時間約20至30分鐘。不過,不適宜每天進行,因施針後需給予時間,讓經絡能慢慢自我修復。
- 病情得到改善時:
會調整至每星期1次,若效果顯著,次數會逐漸減少。當症狀得到治癒後,可維持每月1至2次,以作保健及預防病症的復發。
不過療程的長短,完全取決於患者對針灸後的反應,有些患者在初次針灸后,病症已見有顯著的療效,也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頗長的時間才見療效。此外,患者亦需要配合中醫師為療程所提供的建議,如改善日常飲食、作息的習慣、適量的運動,有助病情得以療癒。
古代針灸與近代電針的分別
電針療法是近代中醫針灸療法之一,是中醫師替患者施針後,會將一對或幾對的相關穴位接駁微電流,刺激穴位,患者會有酸麻感或肌肉跳動從而得氣,達到針灸的療效。
因為近年已有很多研究指出,電針能透過不同大小的電流,刺激穴位,電針的功效與古代針灸兩者得到的療效是相同的,只是電針取代了針灸手法的提、插、捻、轉等技巧。因此得到很多近代的中醫師的認同及採用。
針灸治療應注意的事項:
針灸前的準備:
應診時,宜穿著寬鬆衣服物。在飢餓、飯後一小時、酒醉、運動後、情緒波動或精神過度的情況下不適宜進行針灸,因有機會出現「暈針」的反應,如胸悶、氣促、頭暈、汗出等。
針灸前:
應靜坐休息5至10分鐘,讓身心放鬆,氣血暢順的情況下進行施針。
在進行針灸時:
應保持心境平和,身體肌肉放鬆,以免有彎針的情況出現,在施針或留針期間,不應隨意移動身體或改變姿勢。若坐著進行針灸時,切勿蹺腳,以免阻礙氣血運行。
此外,在針灸的過程中,若身體施針部位出現「酸、麻、脹、腫、電、蟻走」等,屬「針感」的正常反應,如有其他任何不適,應告知中醫師。
針灸後:
皮下組織可能會有出血或瘀青腫脹等現象或施針部位會有酸軟麻痹的感覺,一般會在1-2周漸漸消散,但切忌搓揉針口,避免積聚瘀血及傷口感染。如有需要,3天後可以熱毛巾敷於施針處,幫助瘀血消散。
針灸後半小時不應洗澡,或施針在手部的穴位也不宜洗手,以免寒氣能從針孔入體,同時應多喝溫開水,幫助體內排清毒素。
哪種人不可針灸?
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如:血友病。
因有凝血功能的障礙,凝血時間會較長或難以凝血,有機會出現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不適宜進行針灸。
妊娠婦女或行經期間
一般都不適宜進行針灸,特別是肩井穴及缺盆穴、手腳上的合谷穴及三陰穴等,是孕婦禁穴,針灸及按摩這些穴位,會有下氣、活血的反應,可引致流產。
皮膚表面有傷口或發染、潰瘍或腫瘤的部位
糖尿病人士
因傷口難以癒合,所以不適宜進行針灸。
嬰幼兒在囪門未閉時,不宜針灸。
而且年幼兒童難以控制其活動,故不應留針。
患有心律不正或使用心臟起搏器的患者
應避免採用電針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