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

拔罐療法是利用燃火及抽氣的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施術部位的體表,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從而以達致疏通經絡、調節陰陽、腑臟、行氣活血、消腫止痛、袪風化濕等功效。而拔罐的常用工具有玻璃罐、竹罐、和抽氣罐,其中以玻璃罐的應用較為廣泛。


拔罐功效

拔罐的確對改善人體經絡、氣血運行有相對的幫助。在拔罐的過程中,通過負壓所產生的充血、瘀血、微血管擴張,均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而微血管破裂後產生的溶血現象,會有效提升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統更新、修復臟腑組織復的功效。對於一些炎症、拉傷等造成的肌肉及筋膜組織的痛症,透過拔罐也可加強局部軟組織的循環更新,有助緩解肌肉僵硬、酸痛,痙攣的症狀,增加肌肉及關節的活動能力。


  • 傳統拔罐:拔罐的操作有著不同的方式,傳統的是於體表局部的穴位以負壓吸附玻璃罐即留罐法,改善體內血液循環及溫經通絡,一般適合大多症狀,是較常用的方法。


  • 走罐法:在某些病情需要下,會採用推罐療法即走罐法,它的原理是在拔罐的同時加上刮痧的功效。中醫師會在杯罐口及針對病症的部位,塗以適量的潤滑劑,沿著病患者身體的經絡來回移動來,拉扯局部皮膚及肌肉,達到通經活絡、祛淤、止痛、去寒、去濕的功能。此方法適合大面積的全身性疼痛,以推動杯罐在病症部位來回移動,使皮膚產生潮紅或鬱血現象,以防治疾病。


  • 刺絡放血:對於較重的症狀,如扭傷及肌肉疼痛、高血壓等疾病。中醫師會透過刺絡放血和拔罐結合而成的刺絡拔罐法,以專用針迅速點刺數下至十數下,迅即再用火罐以負壓吸附於被刺部位,留罐約15至20分鐘。取罐後,再以消毒棉球拭淨血漬。一般刺血拔罐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解讀「罐印」

拔罐後,患者局部皮膚會出現顏色或形態不同的「罐印」,一般持續數天便可自行消退,而在中醫學的論點裡, 「罐印」亦可反映身體內不同狀況。

  • 淺紅色:代表身體氣血循環良好。
  • 豔紅色:患者屬熱性體質,體溫比一般人較高;這亦可反映體內局部有炎症的徵狀。
  • 紫紅色:氣血循環堵塞不順,顏色愈深或偏黑者,體內可能有血瘀、積寒的狀況出現。
  • 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濕症, 如:風濕。
  • 灰白色:身體氣血不足、體質較為虛弱。
  • 有水氣:體內濕重。

不適合進行拔罐的人士

  • 重度心臟病、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等患者
  • 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糖尿病等患者
  • 有肺結核活動期、肺氣腫患者
  • 有嚴重水腫人士
  • 患有皮膚性疾病或局部受損,如:皮膚容易過敏、潰瘍、破裂
  • 體型消瘦、皮膚無彈性人士
  • 正值感冒、發燒,體質虛弱人士
  • 看到拔罐器就會害怕、神經緊張、抽慉、痙攣的人士
  • 孕婦的腰骶及下腹均不適宜拔罐,女士在行經期間,不宜拔罐
  • 嬰幼兒


拔罐時應注意的事項

  • 過度疲勞、酒後、飢餓的情況下,都不應進行拔罐,以免有暈罐的情況出現。即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心悸、噁吐嘔心、發冷等症狀。
  • 拔罐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夏季應注意通風,冬季做好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 注意施術者雙手、患者拔罐部位、拔罐用具,必須清潔消毒。
  • 拔罐後皮膚局部可能會出現小水泡、小水珠、出血點、瘀血、瘙癢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
  • 一般拔罐後3小時內應避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