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窒息症|愈睡愈累精神又差?5指標簡單判斷是否患睡眠窒息症

撰文:Heho健康2024-07-18 02:02更新:2024-07-18 02:02

每晚都早早入睡,卻總是愈睡愈累、精神愈來愈差,明明枕邊人也說自己睡很熟又鼾聲如雷,睡眠品質究竟哪裡出問題?醫師指出,如果發現晚上睡覺時打呼嚴重,合併早上起床後精神不濟,可能就是「睡眠窒息症」,可從5個指標簡單判斷。

「睡眠窒息症」並不全然是睡不好,反而熟睡又打呼也可能有疾病,台灣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說明,許多患有睡眠窒息症的病人,沒意識到自己有睡眠呼吸異常和睡眠中斷等狀況,以為總是睡很熟,殊不知嚴重打呼會打斷睡眠,本人還無意識,卻是導致疲勞和白天嗜睡的主因。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按圖看清👇👇👇)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睡眠窒息症有危險性嗎?(01製圖)
+4

相關文章:睡眠窒息症|打鼻鼾是呼吸道堵塞徵兆?盤點睡眠窒息症8大危險性

我有睡眠窒息症嗎?5指標簡單判斷

此疾病好發在男性、中老年、肥胖、酗酒、心血管疾病、下顎短小及服用安眠鎮定劑的病人,約25%的成年人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呼吸中止障礙。簡韶甫指出,病人常伴隨有精神不集中、頭痛、口乾、睡著時被嗆到或喘氣、脾氣暴躁不易控制等狀況。可從5指標簡單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睡眠窒息症,如下:

  • 1. 長期疲勞

  • 2. 白天嗜睡

  • 3. 淺眠多夢

  • 4. 嚴重打鼾

  • 5. 被另一半發現睡覺時呼吸暫停

睡眠窒息症可分為中樞性、阻塞性及混和型。簡韶甫補充,中樞性起因於心臟衰竭,而阻塞性則肇因於睡眠過程中,控制呼吸道的肌肉張力降低,導致喉嚨變窄而影響呼吸。而呼吸中止會導致血液中氧氣濃度下降和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當氧氣及二氧化碳失衡兩者嚴重失衡時,便會刺激腦部喚醒病人,並使呼吸次數增加來改善。

相關文章:鼻鼾|引發高血壓仲會增加中風機率?3個動作幫助緩解鼻鼾👇👇👇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緩解打鼾3動作(01製圖)
+2

只要睡一覺,就可診斷睡眠窒息症!

千萬別忽視自己夜晚打呼的現象!簡韶甫指出,睡眠呼吸症會造成白天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發生風險,研究表明病人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另外,沒有及時治療睡眠窒息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如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中風,可能是因為睡眠期間心率和血壓的變化所致。

因此,及時診斷與治療相當重要,簡韶甫表示,臨床診斷可參考呼吸中止指數,亦即每小時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呼吸中止指數每小時小於5次是正常,5-15次為輕度,15-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進一步可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確實有罹患睡眠窒息症,患者需要在睡眠實驗室中睡一個晚上,偵測打鼾聲音、心跳速率、呼吸氣流、血氧濃度、身體姿勢等。

相關文章:鼻鼾|晚晚打鼻鼾擾人清夢?醫生推9簡單方法改善鼻鼾助一夜好眠👇👇👇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9個簡單方法改善鼻鼾 (01製圖)
+10

4方法幫助治療睡眠窒息症

假如確診睡眠窒息症,必須好好治療,它不單單只是睡眠品質不好的問題。簡韶甫說明,治療目標是在睡眠期間保持呼吸道暢通及減低危險因子,並消除睡眠障礙及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

  • 1. 持續性正壓呼吸器:可透過面罩,維持睡眠呼吸道通暢。經過學習後,可以在家使用。

  • 2. 減重:由於肥胖易造成頸部脂肪過多而向內擠壓,使得呼吸道狹窄,因此調整飲食、運動,對於合併肥胖或超重的病人來說,就可有效改善疾病。

  • 3. 避免飲酒和鎮靜劑:它們會加劇嗜睡,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

  • 4. 手術:對於阻塞型睡眠窒息的病人,手術是另一種選擇。

簡韶甫表示,心血管疾病與睡眠窒息症是互相影響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會增加睡眠窒息症發生率;而睡眠窒息症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他建議,及早認知並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不只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也可以減少長期的死亡率。

延伸閲讀:

感冒反覆發作!醫:恐是持續感染不同病毒、細菌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