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傷|女子交有婦之夫被熱飲潑臉致二級燒傷

撰文:浩賢2023-05-24 03:24更新:2023-05-29 09:05

本月15日,一名31歲女子在旺角砵蘭街便利店內與人爭執,其間遭對方用灼熱液體淋潑臉部及肩膀,致二級燒傷。警方接報調查後於昨日(22日)在區內拘捕一名37歲女子,經調查相信事件涉及感情糾紛。消息稱,女事主近日結織一名有婦之夫,而被捕女子是該人妻的閨蜜。

事發於上周一中午約12點,一名31歲姓陳女子報案指,於旺角砵蘭街372一間7-Eleven便利店內與另一名女子爭執,其間被對方淋潑一杯熱飲,導致臉部及肩膀二級燒傷。旺角警區刑事部督察袁栢瑩指,經深入調查及翻查閉路電視後,警方於昨日(22日)在旺角區以「傷人」罪拘捕一名37歲姓張中國籍女子,她目前正被警方扣留調查。

袁栢瑩提醒,「傷人」屬嚴重刑事罪行,市民切勿以身試法。(黃偉民攝)
袁栢瑩提醒,「傷人」屬嚴重刑事罪行,市民切勿以身試法。(黃偉民攝)

據指,事主陳女士近日結識一名有婦之夫,女疑犯則為該男子妻子的女性朋友,二人在便利店相遇,雙方一言不合,陳女士因而遭淋熱水受傷。袁栢瑩提醒,「傷人」屬嚴重刑事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刑罰可判終身監禁,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燒燙傷的定義與分級

皮膚是保護人體的第一線器官,表皮能保護人體避免細菌入侵,燒傷或燙傷會造成皮膚的保護功能受損,甚至加速病菌繁殖,造成各種感染,但燙傷意外常發生,,若不幸遇上到底應如何處理傷口?

造成燒燙傷的因素很多,發生時可能不只有燒燙傷的感覺,患部周圍的細胞亦會壞死,造成嚴重的皮膚損傷。燒燙傷會摧毀皮膚的保護,所以除非傷勢輕微,若未經適當的醫療處置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依據組織損壞的嚴重程度,燒燙傷可分為以下分級:

  • 一級,皮膚表面受傷,發紅但沒有結泡,多見於曬傷

  • 二級,傷及皮膚第二層,會起泡丶流膿水、發紅、劇痛,有時 表皮會脫落

  • 三級,傷及皮膚最上面二層及底層部分組織,皮膚可能發白或焦黑。如果神經線遭到破壞,傷勢雖然重但卻不覺得劇烈疼痛。

  • 四級,這是最嚴重的灼傷,傷害不僅深入肌肉和骨骼,也可能傷到神經。四級灼傷後,患部會是堅硬、燒焦的,必須立即治療。

正確處理燙傷6大步驟

當您遭受燙傷時,以下是處理燙傷的正確步驟:

  • 1. 立即淋上涼水

在遭受燙傷的第一時間,應立即將傷口放入冷水中,或者在流動水下用水沖洗傷口,以冷卻傷口並減少疼痛和減緩損傷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水溫不應太低,以免引起新的損傷。

  • 2. 脫掉緊身衣物

如果您的燙傷部位被緊身衣物覆蓋,應該脫掉緊身衣物,以免燙傷部位繼續受到損傷。

  • 3. 清洗傷口

在用冷水冷卻傷口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以去除污垢和細菌。

  • 4. 使用無菌敷料

在清洗傷口後,使用無菌敷料覆蓋傷口,以防止感染和進一步損傷。如果傷口很大或在關節處,應該使用較大的敷料。

  • 5. 使用止痛藥

如果疼痛嚴重,可以使用止痛藥如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緩解疼痛。但是,不應該使用含有阿片類藥物的止痛藥,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成癮和其他副作用。

  • 6. 觀察傷口的情況

在使用敷料後,應該定期觀察傷口的情況,如果疼痛、紅腫、感染或出現水泡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以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

如果燙傷比較嚴重,例如嚴重的水泡或燒傷,應立即就醫。在等待醫療救援到來的期間,可以使用以上的處理方法緩解疼痛和減少傷害的程度。請記住,進行燙傷處理時應該小心謹慎,避免使用不恰當的方法,以免加劇損傷或引起感染。

5大常見謬誤你要知!

除了知道如何處理燙傷,坊間在處理燙傷時,經常會出現一些謬誤,這些謬誤可能會加劇損傷或導致感染。

若不想加重傷勢,就要留意以下5大常見燙傷處理謬誤:

  • 1. 使用冰塊

使用冰塊直接接觸傷口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損傷,因為這樣會導致更多的組織損傷和血管收縮,使得傷口處更難回復。應該使用涼水或液體輕輕浸泡傷口,以減少疼痛和減緩損傷的程度。

  • 2. 使用牙膏或油脂

有些人認為使用牙膏或油脂可以減輕燙傷的疼痛,但這些物質可能會刺激傷口並導致感染。

  • 3. 破開水泡

有些人認為破開水泡可以減輕疼痛和促進傷口癒合,但這樣會增加感染風險,因為打開水泡會破壞皮膚的保護層,使細菌進入傷口。水泡通常會在幾天內自然消失。

  • 4. 沒有保護傷口

在治療燙傷時,應該使用乾淨的敷料保護傷口,以防止感染。如果敷料變得濕潤或骯髒,應及時更換。

  • 5. 未及時往醫院就醫

很多人都認為燙傷只是小事,不願意為此到醫院就診,但其實燙傷可大可小,如果燙傷嚴重,例如覆蓋範圍廣泛、深度較深或疼痛嚴重,就應該立即就醫。不去醫院就醫可能會導致感染、嚴重的疼痛和其他併發症。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