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香港,每7名香港人中便有1人患有情緒病,例如焦慮症及抑鬱症等,而加上近年長期在疫情的陰霾下生活,或更容易誘發情緒病。精神科專科汪嘉佑醫生指出:「疫情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模式,導致日常生活節奏紊亂,同時經濟環境轉差及失業率攀升,不少人因此而承受較大壓力,從而誘發情緒病。」
長留家中減社交增磨擦 抑鬱症對生活造成多方面影響
為了防疫,不少人經常逗留在家中,容易增加與家人間的磨擦,同時減少了與朋友接觸,孤獨感油然而生,更易誘發抑鬱症。汪醫生表示:「當患上抑鬱症時,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及負面思想、難以入睡、疲倦及難以集中精神等情況,對家庭及工作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染疫增患抑鬱症風險 影響工作表現
不單環境可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有研究顯示, 一至兩成新冠肺炎康復者更會分別出現焦慮及抑鬱的症狀,而情況較常於患病後首3個月發生。汪醫生憶述,近期有名50多歲的男士受疫情影響而被縮減工時,以致收入減少,而孩子的學業安排亦受疫情影響,令他加倍憂慮,千斤重擔令他壓力倍增。即使後來經濟環境隨疫情放緩而好轉,患者亦沒有動力工作,開始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而受新冠病毒感染後,患者的症狀更為明顯,最終求醫並確診抑鬱症。
延誤診治或增治療難度 治療協助患者重回生活軌道
汪醫生提醒:「延誤診治或增加治療難度,令患者需更長時間康復,抑鬱症更可令患者出現自殺念頭,絕對不能忽視。」目前治療抑鬱症主要以藥物為主,抗抑鬱藥可助調節腦部情緒系統的神經傳遞物質,例如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等,有助患者減輕負面情緒以及提升動力和集中力,醫生亦會視乎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而處方及調校藥物,或會安排物理性治療如腦磁激治療,利用磁力脈衝刺激腦內負責情緒控制的部位。除了藥物及物理性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社工輔導等亦可助患者改善情緒,協助患者盡快回復原有生活。
保持心境開朗 宜掌握生活節奏
疫情反覆,醫學界亦就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的抑鬱情況積極進行研究。如希望減低患上情緒病的風險,汪醫生建議大眾可計劃日程以盡量掌握生活節奏,並透過發掘興趣、如閱讀等方式充實行程,同時與親友以網絡等形式保持聯繫。面對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亦建議以開放客觀的態度吸收新聞及社交媒體的資訊,以保持心境開朗。
(以上資訊由汪嘉佑醫生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