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雖然只是5月,但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你準備好防曬工作沒有?有效的防曬除了可以避免曬黑、曬傷、脫皮、紅腫外,更有助減少紫外線造成的肌膚傷害,如皺紋及色斑等。雖然大家都知道防曬的重要,但這三年因疫情緣故而口罩不離身,部分人因而偷懶只搽半臉的防曬,甚至不搽防曬。

口罩不能阻擋紫外線
面部及四肢都是最常顯露於人前的部位,以往女生們外出都會為這些部位做足防曬措施,然而,疫情關係會令許多女生在日常護理上掉以輕心,導致額頭膚色與嘴部膚色對比增大。

這三年的疫情令我們習慣只要踏出門口,就要戴上口罩,但不要以為口罩覆蓋了半張臉就不需要搽防曬。因為口罩的作用是阻擋細菌病毒,而非阻隔UV,只能物理性地阻隔部分紫外線,無法做到100%完全阻隔紫外線對肌膚造成的傷害。即使只有微量的紫外線,長期下來也會導致肌膚變黑、乾燥、老化、出現曬斑、細紋,甚至有皮膚癌的風險,所以不論是身處室內還是室外,都應全年做足防曬工作!如果認為搽防曬後再加上口罩,會帶來悶熱及黏笠感,建議選擇清爽控油的防曬,減低出油機會。

補搽防曬小技巧
國際皮膚科醫學會建議每2小時補擦一次,若有進行戶外水上活動如游泳,則要縮短補擦頻率;若流汗量大,建議不到一小時就要補擦一次防曬。若有流汗可先用紙巾輕輕擦乾汗水;出油多的話可搭配吸油面紙輕輕按壓吸油,接著建議先薄薄噴上保濕噴霧待吸收後,再作補搽防曬的動作。

要搽幾多防曬才足夠?
一般來說,SPF15的防曬產品已夠日常外出所需,搽全臉的防曬用量要有一個5元硬幣大小的量。曾有研究指出,SPF50跟SPF100阻隔紫外光(UVR)的效用無差,而最新的研究則補充,這需有額外附加條件:正確使用分量,可見防曬產品無論有多持久或「有效」,還得取決於使用的分量。

最簡單估算是將防曬擠在食指的第一節指頭,就大約是半張臉的用量;如果一支30克的防曬基本上一個月就應該可以擦完。
搽防曬需要落妝嗎?
一般而言,如果使用的是有防水、戶外專用、具有潤色效果的防曬產品,因為這些防曬的防護力較強,因此建議要有卸妝的步驟;若是一般沒有特殊功能的防曬則不需要特別加入卸妝步驟,只需用一般的洗面產品,做好清潔洗臉即可。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