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外科|王珮瑤行醫超過廿載 用雙手重建先天缺陷兒童人生

撰文:醫師Easy2022-01-24 03:00更新:2022-01-24 04:21

早前熱播的《星空下的仁醫》 講述了一班小兒外科醫生如何處理病童的奇難雜症。其中協助劇集拍攝手術場景的小兒外科專科醫生王珮瑤坦言「相信很多人是首次聽到『小兒外科』這個醫學專科。其實我們是專門為嬰幼兒及青少年做手術的醫生,跟大眾更多接觸的兒科醫生是完全不同。」作為全港僅有的42位小兒外科專科醫生之一, 王醫生娓娓道出行醫多年的心路歷程。

電視劇讓大眾一窺小兒外科醫生的行醫點滴。(《星空下的仁醫》劇照)
電視劇讓大眾一窺小兒外科醫生的行醫點滴。(《星空下的仁醫》劇照)

貫徹兒時興趣 從微細組件砌出從醫路

「我小時候除了看書和卡通片外,亦好喜歡做勞作、砌模型及拼圖,由零開始逐步併砌成大作品覺得好玩。加上高中時對生物和動物解剖特別有興趣,所以立志當醫生。對我而言,砌模型跟醫治病人很相似,兩者都需要先認真細緻地計劃,再加上逐步拼砌,才會得到一個完滿的結果。」

診所內的玩具不但是王醫生的珍藏,更是她與病童交流橋樑之一。(圖片:歐嘉樂攝)
診所內的玩具不但是王醫生的珍藏,更是她與病童交流橋樑之一。(圖片:歐嘉樂攝)

「感恩當年遇到一位資深的小兒外科顧問醫生啟蒙,讓我萌生以小兒外科醫生為終身職業的想法。在醫院通宵當值時,我可能剛處理好5公斤重的嬰兒急性小腸氣問題,下一刻就做90公斤重的青少年闌尾炎切除手術。兒童的身軀細小而手術難度高,同時所涵蓋的手術器官範圍非常廣泛,包括頭、頸、腸胃、肝膽胰、生殖器和泌尿系統等。此外,疾病成因也各有不同,由先天結構缺陷問題、普通外科、後天意外創傷,以至良性惡性腫瘤等。 所以,小兒外科工作非常具有挑戰性,亦極需要長時間全職積累臨床經驗。」

小兒外科的病人身軀細小,需要借助顯微眼鏡和手術頭燈協助進行治療。(圖片:歐嘉樂攝)
小兒外科的病人身軀細小,需要借助顯微眼鏡和手術頭燈協助進行治療。(圖片:歐嘉樂攝)

開刀非必然 積極尋求手術以外的選擇

「我是於2003年沙士肆虐時在聯合醫院急症室工作半年後,開始專注學習小兒外科手術。回想從醫學院畢業後,八年專科受訓中,差不多每天都是長時間當值和工作。除了做手術,我亦會參與臨床研究和國際學術會議作交流,工作非常充實和有意義。在2004年,我開展了『使用類固醇藥膏醫治香港小兒包莖』的研究,隨機對照試驗200個病童,當年公開發表後,臨床數據結果獲得肯定, 直到現在治療仍廣泛獲得不同的醫生採用,令家長在手術之外可以多個選擇之餘,亦大大減輕了這類病症對公共醫療費用支出。」

王醫生希望推動社會大眾對小兒外科有更多認知,讓有需要的孩子及早得到恰當的治療。(歐嘉樂攝)
王醫生希望推動社會大眾對小兒外科有更多認知,讓有需要的孩子及早得到恰當的治療。(歐嘉樂攝)

在手術室走過將近二十二個年頭,王醫生接觸的病例數以萬計。「曾經有位5歲女童因先天肛門與直腸的發育不對位,甚至連接到陰道,令糞便從陰道前庭排出。她出生時曾在外地接受手術,但長大後仍然時而便秘、時而失禁,連到屋企附近公園嬉戲都是奢望。病人的自信和生活都大受影響。加上之前的主診醫生建議父母每日放管灌洗宿便長達一小時,同時令到親子關係非常緊張。經過醫治後,她已可正常排便,只是這些年的心理創傷仍要時間處理。」

診所走廊牆上掛滿一張張病童康復後的感謝信及畫作。(圖片:受訪者提供)
診所走廊牆上掛滿一張張病童康復後的感謝信及畫作。(圖片:受訪者提供)

不說不知,原來小兒外科醫生也會為患有先天性手術問題的成年病人診治。「有個二十歲的男病人因尿道先天發育不完整,造成尿道下裂問題。他幼兒期在澳門先後接受七次手術,都未能根治 , 導致他多年來都無法在正常尿道口排出小便,而是半途在陰莖底部漏出,需要坐下小便,對他的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求診檢查後證實問題是尿道瘻管,當手術順利完成,病人康復後能擺脫多年去洗手間的陰影,我作為主診醫生都感到非常欣慰。」

親手治癒小病童並見證著康復,給王醫生帶來了很多滿足感。(圖片:受訪者提供)
親手治癒小病童並見證著康復,給王醫生帶來了很多滿足感。(圖片:受訪者提供)

滙聚其他醫療專才 成就完善的兒童微創手術治療

成人手術大多數都是和退化病、癌症腫瘤有關,多是以切除為主, 相反小兒外科的工作多以建設為大前提,其中先天性的頭頸、腸道、泌尿系統、男女內外生殖器等整形手術就是小兒外科醫生的專長。「即使成年人知道需要動手術都會感到害怕, 更何況年幼病人。小朋友甚至只是檢查也會哭鬧或掙紮,父母擔心在所難免,我作為媽媽,絕對理解他們的感受和表現,所以我會在安全情況下盡量以微創處理,減少病人痛楚及加快康復。在個別複雜手術後,我會長期跟進病童的情況,同家長一齊見證小朋友成長,這種長久同行的關係,為我帶來非常大的滿足感。」

王醫生診所裡面的特色主題牆,加上燈飾及玩具點綴,令人霎時感覺較輕鬆。(圖片:受訪者提供)
王醫生診所裡面的特色主題牆,加上燈飾及玩具點綴,令人霎時感覺較輕鬆。(圖片:受訪者提供)
王醫生會畫上病童喜歡的圖案或卡通公仔代替傳統手術定位記號。(圖片:受訪者提供)
王醫生會畫上病童喜歡的圖案或卡通公仔代替傳統手術定位記號。(圖片:受訪者提供)

另外,現在網絡醫療資訊發達,有些家長求診前可能已從坊間或網上得到不同醫療資訊,令他們無所適從。「從問診開始,我會瞭解病童和家長的需要和想法,詳細解釋病情、手術方案及其他治療的選擇,大家達成共識才決定治療方向。」王醫生補充,有些兒童手術問題更是需要其他專科醫生協助或主治,配合專職治療師治療,病人可以康復更快。 在訪談中王醫生多次強調團隊的重要,「一個醫生時間和能力有限,我希望除了治療自己的病人外,我可以滙聚診所其他醫護人員,為病人提供一站式診療和多元化的兒童微創手術服務,惠及更多病人和家庭 。」

培育女兒和新一代 傳承同理心及價值觀

王醫生透過言傳身教,為女兒及年青人帶出正面訊息,以生命影響生命。(圖片:受訪者提供)
王醫生透過言傳身教,為女兒及年青人帶出正面訊息,以生命影響生命。(圖片:受訪者提供)

談及已升中的女兒,王醫生侃侃而談,「我常常跟女兒強調,醫生沒有特別優越過人。每個人都有其專長,大家各司其職,社會才會和諧。我希望女兒能夠瞭解和善待自己及其他人,擁有同理心,明白幫助別人和與人合作的重要。我有時會帶她到診所看我工作,和參加社會服務活動,讓她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明白幸福並非必然。只要不是違法,我認為若她能夠擁有自己愜意的人生,遠比滿足父母或長輩的期望更為重要,所以我不會強求女兒要承繼衣缽當醫生。」

王醫生還提到其診所每年於學校長假期都會接收一些醫護學生甚至是高中生臨床實習或工作體驗。「我希望把做人處事的態度、行醫經驗和專業操守與年輕人分享,啟發和幫助到更多人。」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