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轉變、生活壓力大時,身體突然出現紅疹、疲倦乏力、頭痛和長水泡,可能已經受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感染。坊間流傳當「蛇」圍繞身體一圈並連成一線時,性命恐怕是凶多吉少。事實上,這個說法並無科學根據,但生蛇除了會帶來的劇烈痛楚,部分康復者餘生更會出現持續神經痛楚,甚至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所以,一定要小心提防惡「蛇」來襲。
正稱為「帶狀疱疹」的「生蛇」,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致的急性皮膚疾病。當水痘痊癒後,殘存的病毒通常會潛伏在人體脊椎的神經結節中。一旦免疫力變差,病毒會再次活躍及增生,沿著神經線擴散至皮膚表面,造成生蛇。
生蛇可分三個階段 症狀及痛感各異
生蛇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各會出現不同的病徵。
早期:
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身體疲倦、腸胃不適及發燒等。皮膚不會有明顯變化,但特定的位置會感受到少許痕癢和輕微痛楚。
發病期:
大概一至兩日內,最常見會單側性沿著胸椎或者腰椎的神經,長出呈環帶狀的紅疹或水泡,看上去就好像蛇的動態。生蛇的部分不一定限於腰背,亦可以長在面部、眼晴附近等位置。若病毒長在眼睛會影響視力,嚴重會導致失明;長者耳朵則影響聽覺,甚至會導致失聰。患處會出現類似觸電、針刺般強烈的疼痛,伴有痕癢及灼熱感,嚴重的程度則因人而異。
後期:
正常情況下,紅疹和水泡會逐漸停止生長,並開始凋謝和結痂,過程為2至3星期。如處理不當以致水泡破裂,不但會加劇痛楚,更會引致細菌感染,後果可大可小。
如果未能及時控制病毒,神經線會受到破壞,繼而引發神經痛,痛楚可持續數月,甚至長達數年,患者須服用止痛藥才能紓緩。部分患者更會因患處皮膚的色素沉澱,因而呈現瘀黑色。
生蛇並非長者專利 免疫力差才是關鍵
不少人以為生蛇只會出現在長者身上,事實上十多歲的年輕人也會生蛇。面對學業和生活壓力、睡眠不足等原因,人體免疫力就會下降,繼而引致生蛇。其他因素例如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患者,他們都是免疫力較低的群組,故他們「生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曾有調查指出港人生蛇的情況普遍,發病率約為16.8%。如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士,則屬於高危族群。
●曾感染水痘病毒 水痘病毒是引起「生蛇」的最大元兇,凡出過水痘者,病毒便一直潛伏體內,等待發病機會。
●超過50歲 水痘病毒的抗體水平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誘發生蛇的風險將大增,但年齡大小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
●不良生活習慣 醫學界近年發現,生蛇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一族因學業、工作忙碌,以致精神壓力大及睡眠不足,造成免疫力下降,可提高病毒感染的機會。
●長期病患者 患有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和須長期服用類固醇等病人,免疫力較差,病毒有機會突襲,生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
如何預防生蛇?
生蛇是因患者身體內的病毒作怪,所以極少出現傳染的情況。除非從未患上水痘的人士接觸到患者的口沫或水泡液體,便有機會受感染而長出水痘。想避免生蛇,盡量保持以下生活習慣,如懷疑自己生蛇,應立即求醫確診,把握治療的黃金72小時!在病發初期,服用特效抗病毒藥物,可減輕痛楚、加速痊癒過程。越遲治療,出現後遺症的機會則越大。
●改善生活模式
保持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營養;適量運動,配合充足的睡眠,不但能紓緩壓力,更可增強免疫力,降低生蛇的風險。
●接種疫苗
醫學界普遍建議50歲以上人士接種預防疫苗,注射後或會出現輕微、暫時性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注射部位紅腫及酸痛等。雖然疫苗並不能完全杜絕「生蛇」的情況,但可將患病風險則降低七成,有效期更可高達十年。日後若不幸發病,痛楚、出現後遺症的機會亦會大大減低。
Source:HK01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