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作者:華德財
不少研究指出,經常處於高壓環境,較易導致細胞病變引致癌症。會計行業一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筆者有行業朋友最近就不幸已確診癌症,令人憂心。近日,喜見再有兩款抗癌新藥在「1+」藥物審批機制下獲批准在港註冊,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這兩款藥物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非小細胞肺癌,進一步實現了「好藥港用」的目標,讓最好的藥物可以在香港使用,為本地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令人反思香港醫療系統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新藥納入與藥物開支的現實
近年來,雖然有部分新藥物被納入藥物名冊,但以升幅比率計算,藥物開支在過去五年間僅佔醫管局總支出的10%至13%,可見藥物開支並非香港醫療系統開支上漲的主要原因。根據2022年的數據,肺癌導致3,782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5.7%,即每四位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位因肺癌離世,可見肺癌治療的迫切與重要。
基層患者的困境與支援
癌症患者,特別是公營醫院的基層患者,往往因治療而面臨巨大經濟壓力。幸好一些非政府組織及慈善機構,如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和香港乳癌基金會,提供多種資助模式,包括「藥費回贈」、「自費封頂」、「買五送一」等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此外,多間跨國藥廠也推出了「用藥愈久,資助愈多」的資助計劃,部分患者在使用藥物超過半年後,可獲得高達50%的藥費減免。這些措施都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藥成本,例如肺癌的標靶藥物治療費用從每月三萬多元大幅下降至九千多元,成為基層患者的「及時雨」。
長遠醫療融資的思考
然而,單靠慈善機構和藥廠的資助並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長遠而言,香港需加強醫療融資,推動多層次共付機制。例如可以考慮引入家庭醫療儲蓄賬戶,以家庭為單位,規定在職人士將其固定收入的2%至4%存入家庭醫療儲蓄賬戶,僱主則需作出等額供款。這筆儲蓄可在任何時間用於支付多項醫療開支,包括自費藥物、私營醫療服務費用,以及長者醫療券未能涵蓋的項目,有效幫助每年數以萬計確診癌症的65歲以上長者,支付昂貴的癌症藥物費用。
此外,政府也可考慮提高自願醫保的免稅額,擴大自願醫保的使用範圍,並檢討強積金制度。自2015年8月1日起,罹患末期疾病,已新增為提早提取強積金權益的理由之一,但筆者期望未來有關當局可進一步放寬其限制,例如取消需獲確認「預期壽命減至12個月或以下」的要求。這些措施將有助減輕市民醫療負擔,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可及性與可負擔性。
新藥的引入為香港癌症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但我們也必須正視醫療系統中的深層次問題。通過加強醫療融資、推動多層次共付機制,以及完善現有的醫療支援體系,我們才能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可持續的醫療保障。未來的路雖充滿挑戰,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香港醫療系統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筆名華德財,是會計從業員,於各會計師行、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從事會計行業近十年。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