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葛功效|解毒降血壓6功效4類人不宜 挑選7招+7款去濕湯水食譜

撰文:鄒家鳳2025-02-17 10:00更新:2025-02-17 10:38

粉葛(英文Kudzuvine Root)是根部植物,常在街市中出現,多用作煲湯食材,可清熱解毒降血壓。粉葛功效當然不只這些,它還具不少藥用價值。不過,粉葛也有它的食用禁忌,並非人人適宜。要揀新鮮美味的粉葛又需注意什麼?以下還提供7款粉葛湯水食譜,助你去濕解毒,最啱這個季節飲用。

粉葛秋冬季當造,這時食用最佳,清熱解毒可煲湯煮粥。(photo_AC)
粉葛秋冬季當造,這時食用最佳,清熱解毒可煲湯煮粥。(photo_AC)

粉葛功效|護肝解毒降血壓6大功效

粉葛,性涼,味甘、辛,歸脾胃經。在秋冬季當造(10月至翌年2月),是豆科植物甘葛藤的根部,主要產自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而粉葛是葛根的一種,葛根是統稱,還包括其他種類如野葛的根部。粉葛主要可作食用,葛根(野葛)則以藥用為主。粉葛外皮呈灰棕色,肉色白,以大塊、堅實為佳。除了清熱降血壓,還有護肝抗氧化功效。

粉葛(中醫藥學院)
粉葛(中醫藥學院)

粉葛功效1:清熱生津

清熱生津,主治外感發燒、解肌退熱及其引致肌肉、頭頸疼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粉葛功效2:降血壓 防冠心病

粉葛中的葛根素有助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預防冠心病。降膽固醇食物|冠心病年輕化!11項食物降膽固醇護心臟 2類菜推介

粉葛功效3:解酒護肝

粉葛能加速酒精代謝,減輕肝臟負擔。

粉葛功效4:抗氧化延緩衰老

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助延緩衰老。

粉葛功效5:解毒止泄瀉

提升體內陽氣、增強脾胃功能,透泄疹毒止泄瀉。對輕度濕疹症狀、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溫病口渴、消渴等有幫助。

粉葛功效6:助消化防便秘

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消化,預防便秘。

粉葛多用作煲湯食材和中藥材,有新鮮和乾貨兩種。(資料圖片)
粉葛多用作煲湯食材和中藥材,有新鮮和乾貨兩種。(資料圖片)

粉葛不宜食用人士

1 脾胃虛寒者:粉葛性涼,脾胃虛寒者食用可能加重腹瀉、腹痛等不適症狀。

2 低血壓患者:或會令血壓低者進一步降低血壓,宜慎食。

3 孕婦:可能影響激素水平,應避免大量食用。

4 過敏人士: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

應按個人體質適量食用,如有疑問應向中醫或醫生查詢。

粉葛以堅實硬挺為佳。(photo_AC)
正因粉葛硬身,較難出味,煲湯前可切成小塊再熬較好。(資料圖片 )
藥材用的粉葛,常見於乾貨方塊切片。(資料圖片 )

揀粉葛貼士|

灰棕色圓柱狀的粉葛根,去皮後肉質呈黃白色。以塊大、堅實、色白、粉性足、纖維少為佳。纖維過多或粗糙,口感較差。

1 色白均勻:宜選色澤均勻、表面光滑無明顯斑點。 2 形狀飽滿:外表飽滿、粗細均勻、沒過於彎曲或畸形為佳。 3 完整無損傷:表皮沒破損、腐爛或蟲蛀痕跡。 4. 堅實硬挺:新鮮粉葛質地堅實,用手按壓時感覺硬挺,不會鬆軟或凹陷。 5 選重不選輕:大小相若的粉葛,較重的代表水分充足較新鮮。 6 外表乾燥不粗糙:過於濕潤或黏手的粉葛,可能存放不當或品質不佳。 7 味清香:新鮮粉葛應帶有淡淡的清香,無異味或霉味。若有酸味、霉味等異味,可能已變質或存放過久。

粉葛食譜推介|7款粉葛湯水 去濕解毒消腫

挑選新鮮靚粉葛後,可用來煲湯、煮粥或製作甜品,以下由中醫師推介的湯水食譜。

1 粉葛鯪魚湯

【去濕湯水食譜】粉葛鯪魚湯健脾去濕 鮮甜清熱去骨火

粉葛鯪魚湯食譜
粉葛鯪魚湯食譜
粉葛鯪魚湯食譜
粉葛鯪魚湯食譜
粉葛鯪魚湯食譜
粉葛赤小豆扁豆湯食譜
粉葛赤小豆扁豆湯食譜
粉葛赤小豆扁豆湯食譜
粉葛赤小豆扁豆湯食譜
粉葛赤小豆扁豆湯食譜
粉葛赤小豆扁豆湯食譜
粉葛偏豆老桑枝豬骨湯食譜
粉葛偏豆老桑枝豬骨湯食譜
粉葛偏豆老桑枝豬骨湯食譜
粉葛偏豆老桑枝豬骨湯食譜
粉葛偏豆老桑枝豬骨湯食譜
粉葛偏豆老桑枝豬骨湯食譜
牛蒡粉葛心內美湯食譜
牛蒡粉葛心內美湯食譜
牛蒡粉葛心內美湯食譜
牛蒡粉葛心內美湯食譜
牛蒡粉葛心內美湯食譜
牛蒡粉葛心內美湯食譜
荷葉粉葛扁豆赤小豆湯食譜
荷葉粉葛扁豆赤小豆湯食譜
荷葉粉葛扁豆赤小豆湯食譜
荷葉粉葛扁豆赤小豆湯食譜
荷葉粉葛扁豆赤小豆湯食譜
荷葉粉葛扁豆赤小豆湯食譜
章魚粉葛赤小豆湯食譜
章魚粉葛赤小豆湯食譜
章魚粉葛赤小豆湯食譜
章魚粉葛赤小豆湯食譜
章魚粉葛赤小豆湯食譜

7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

去濕湯水食譜|清熱解毒粉葛土茯苓去濕湯 改善尿黃大便爛皮膚痕https://www.hk01.com/article/8810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食譜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食譜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食譜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食譜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食譜
粉葛土茯苓去濕湯食譜

資料參考:中醫藥學院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