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女士也曾經歷過經痛的折磨,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指出,80%香港女性也受原發性經痛問題影響。一般的痛經會隨着年紀的増長有所好轉,但若是長期受痛經困擾,或嚴重到影響生活,便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本文請來吳盈盈中醫師為大家講解關於痛經的各種疑問。
正常的經期及周期
月經分為經期與周期,經期是指出血的日子,一般維持3至7天,一位身體健康的女士,她的經期通常於5至7天便會完全乾淨。正常來說,經血每次的出血總量約80至100毫升,顏色通常偏暗紅,無血塊及疼痛感,經後亦不會有特別分泌物。
而月經周期則指從月經第一天到下次月經第一天,一般約為21-35天。在中醫角度,不同的體質也會影響到月經提早或者延後。吳醫師指出,若喜歡吃辛辣食物、休息不足引起血熱,或因壓力大引起肝氣鬱結等情況都可引起月經提早;而氣血不足、肝腎虛弱則會使月經延遲。

了解痛經成因 中醫:「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吳醫師指出,在中醫角度,正常女性行經前體內衝任二脈之氣會調動,以促進經期排泄,故此行經前或來經頭幾天小腹會有輕微酸軟感,乳房稍覺脹滿的感覺。「但若女士氣滯血瘀、寒凝經絡或者氣血不足,則會引致小腹或乳房脹痛、頭暈等不適的情況出現。」
中醫常以氣血和經絡的概念以治療痛症,其中涉及兩大範疇:「不通則痛」及「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指為物質過多引起的實證,由於氣滯、寒凝或血瘀引起氣血循環受阻於子宮,引起疼痛;「不榮則痛」是指為氣血不足引起的虛證,由於氣血不足或腎氣不足,氣血無辦法順利推動至子宮,引起疼痛。
另外,吳醫師補充,現代女性亦會因飲食失調、精神壓力、缺乏運動及保暖不足等而引致出現痛經問題。

不同體質的經痛型別 中醫紓緩好方法
氣滯血瘀體質:
月經時會感疼痛、抗拒按壓小腹,兩脇脹痛、月經顏色偏深紅及常伴見心情容易憂鬱寡歡。經血中帶有血塊,排出後疼痛可緩解;若月經後期出現水漾分泌,則需留意可能在輸卵管以上出現炎症或阻塞問題。
建議可飲用玫瑰蜜糖茶,以疏肝行氣解鬱;平日亦應保持心情愉悦。

寒凝血瘀體質:
多與喜食生冷食物有關,常伴見小腹冷痛,經血量少。暖敷後會稍為緩解,平時會有面色青白,四肢不温等問題。
建議可暖敷小腹,以温經通絡的藥材,幫助行氣止痛;平日應少食生冷如:沙律、刺身及凍飲。

氣血虛弱、腎氣不足體質:
行經前容易頭暈身倦,月經時會感到腰酸腿軟、月經顏色偏淡質地亦較稀少。
建議可於經前飲用紅糖薑茶,服用補益氣血'補腎益氣為主的中藥,亦需注意飲食均衡以攝取足夠的營養。

止痛藥緩解經痛「治標不治本」 持續經痛或是病變的訊號?
吳醫師表示,若月經痛到難以忍受,坊間常見的止痛藥的確可舒緩其疼痛不適,但治病應求根,止痛藥並不能夠治療痛經的病因。吳醫師更提醒各位女士,「痛經是子宮等生殖器官發出問題的訊號,如月經疼痛超過半年以上,可能是子宮或卵巢出現了器質性病變。例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囊腫等問題,可先做婦科檢查是否異常,以排除婦科病的可能,再決定治療方法以根治病因。」

中醫治療經痛 止痛亦治痛
中醫根據「補虛瀉實」為治療原則,使氣血暢行及疏通經絡,以達至通則不痛的目標。若患者痛經難忍,可用針灸或穴位按摩緩解痛症;中醫亦會根據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段,以中藥、針灸、艾灸甚至天灸等方法進行內外兼顧的治療,改善患者的體質並去除原發病變。


吳盈盈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