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角度上,體質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形成。「先天」體質指是來自父母基因遺傳。基於父母親的健康狀況,母親在懷孕期間的身心狀態而決定。「後天」體質是受到生活環境、習慣、飲食、情緒、疾病、藥物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
(圖片:health.tvbs)
在中醫學角度上,除平和體質外,大部分人可具有不只一種的體質,它們可以是合併的。如「陽虛」體質人士有機會伴隨「氣虛」、「痰濕」的症狀;而「氣鬱」體質的人亦有機會伴隨「血瘀」的症狀等。
此外,體質是沒有特定的,它們能透過飲食、生活習慣,或中醫藥物的來作出調整及改變。因此,中醫師在診斷患者病症時,可從細微的生理狀況,對患者體質作初步的評估。
從出汗的情況 分析體質
排汗是人體機能的生理反應,透過排汗,我們可將身體毒素或不必要的代謝物,從毛孔排出體外。而排汗異常,中醫學上為「汗證」。汗證可分為「自汗」、「盜汗」、「黃汗」等。由於陰陽失調,引致皮膚結締組織疏鬆,汗液便會異常排出。
排汗量多寡
排汗量少:
有些人一年四季仍會穿著長袖衣物,他們不怕熱,甚至沒有出汗; 在寒冷冬季會怕冷,是由於體內津液不足,陽氣不足所引致,身體汗孔被寒氣堵塞,不能調節排汗,屬「脾虛」和「陽虛」體質人士。
排汗量多:
如坐著不動仍流汗不停,屬於「自汗」症狀。意思是人體在沒有外界環境的影響下,身體異常出汗,稍作活動,出汗情況則加重。常見於頭、臉、頸、胸或四肢等。症狀常見於「氣虛」體質人士。因氣不足,無法有效管理汗孔功能。
(圖片:TheCut)
排汗時間
夜間盜汗:
出汗情況主要在晚間時段,汗流浹背、身處在溫度較低的環境,汗水仍不自覺流出或睡覺時出汗。在中醫學角度上,屬於虛汗,是因體機陽氣不足,一般會出現在「陰虛」體質的人士身上。
(圖片:dreamstime)
汗的顏色
黃汗:
身體排出黃色的汗液,令衣服染上汗漬,並有異味。所謂「黃汗微腫皆濕熱」,常見於「濕熱」體質。切忌身體剛出汗就馬上洗澡,甚至以冷水沖洗,這樣會導致體內陽氣鬱滯,濕氣未能從毛孔排出,因此濕熱於體內及皮膚表層積聚,當濕熱積體過久,便會發為黃汗。
(圖片:OramiParenting)
從大、小二便狀況 分析體質
大、小二便是人體新陳代謝中排除廢物的主要形式,大便排泄受五臟功能調控,如五臟功能良好,排便也會正常。至於小便,是人體水液代謝的最後步驟,與脾、腎、大腸、小腸、膀胱等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排便能反應身體五臟六腑的機能及氣血是否失調。
「氣虛」:
大便軟、呈水瀉狀。
「陽虛」:
大便軟、呈水瀉狀;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陰虛」:
大便乾燥、量少或便秘,排便感困難;小便量少色黃。
「濕熱」:
大便黏滯解不乾淨、或大便不成形而惡臭,以及小便色深。
「氣鬱」:
大、小便時顯得精神緊張,大便乾燥、量少或便秘,排便感困難。如大便稀爛,則是「氣鬱」和「濕鬱」並存的體質。「濕鬱」是「氣鬱」繼發的其他鬱滯,由於過度憂思氣結的情緒會傷及脾胃,令脾胃化水功能失調所致。
「痰濕」:
大便軟、呈水瀉狀。
Source: HK01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