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喉食物】舒緩喉嚨乾澀聲音沙啞 5種食物保養好聲音

撰文:Hello醫師2020-04-18 10:00更新:2020-04-29 03:56

每個人的聲音都需要保養,尤其對老師及聲音專業人員來說,對的飲食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只要吞下對的食物,就能確保聲帶處在最佳狀態,甚至還能瞬間提升聲音的表現。因此,以下整理了5種保養聲音的好食物,讓您的聲帶不再乾澀、沙啞。

文:Jiasheng Li 醫學審稿:Dr. Stephen Lai/Hello醫師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點擊下圖看清!)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01製圖)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01製圖)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01製圖)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01製圖)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01製圖)
5種保養聲音好食物(01製圖)

1. 無咖啡因茶潤喉必選

無咖啡因茶(Decaf tea)可說是歌手的必備飲品,因為它有舒緩及潤喉的效果,像是薄荷茶(Peppermint tea)幫助提神、洋甘菊茶(Chamomile tea)讓人放鬆、野白苔茶(Wild white moss tea)緩和沙啞。您或許會發現,有的無咖啡因茶會出現甘草根(Licorice root)的成分,這是一種潤喉藥(Demulcent),它會在喉嚨的細胞層形成一個保護膜,避免喉嚨搔癢,並且幫助歌手更好地運用聲音。

2. 綠茶加檸檬或薑和蜂蜜

只要在綠茶中加片檸檬,或是直接喝杯溫檸檬茶,喉嚨就會奇蹟般地痊癒!這是因為檸檬有檸檬酸(Citric acid),它能幫助舒緩喉嚨發炎。此外,檸檬也富含維他命C,可以對抗細菌感染。

薑可以去寒、促進血液循環,當加入食物中烹調,還能解決喉嚨的搔癢感,提升免疫系統,昇華您的歌聲。如果要煮成薑茶,建議用新鮮的薑和溫水,然後再放點蜂蜜,幫助抗菌及抗發炎。

相關文章圖輯:【茶】化痰止咳飲咩茶?紅茶綠茶6種茶各有功效每日勿飲超過...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不同顏色的茶,功效大不同(01製圖)

3. 吃高水分含量蔬果

吃高水分的蔬果,比起喝果汁還要好,一口一口地咬下去,水分和營養一次滿足,它們包括了,白蘿蔔、番茄、青椒、椰菜花、西瓜、草莓。若要趕著上學或上班,可以榨杯蔬果汁喝了再出門,建議用青瓜、芹菜、芫荽、香芹、龍鬚菜等綠葉蔬菜。此外,有的蔬果還能幫助放鬆神經,降低疲勞和焦慮,像是菠菜、九層塔、巴西栗子,以及奇異果。

4. 烤多士或梳打餅乾助分泌口水

吃片烤多士或無鹽梳打餅乾,雖然嘴巴會變得乾乾的,餅乾屑有時還會卡在喉嚨,但正因為這樣,嘴巴才會分泌口水去除食物的渣物,使聲帶保持濕潤,並且還能維持一段時間。若覺得吃不飽,可以在多士或餅乾上塗上天然的花生醬,花生的蛋白質能給您所需的熱量,同時讓您有飽足感。

5. 補足蛋白質和維他命A

蛋白質對聲音工作者是必要的能量來源,由於它需要時間消化,所以您不會太快覺得肚子餓,常見的高蛋白食物包括有,雞蛋、雞肉、吞拿魚。建議用少油的烹調方式處理,或是放至烤箱烘烤。除此之外,好的聲音需要攝取足夠的維他命A,這對細胞再生很重要,它能幫助修復聲帶的保護膜,確保聲音可以正常發揮,推薦的食物包含有,番薯、菠菜、芥蘭、芒果、桃子等。

相關文章圖輯:【降血糖飲食】10種降血糖蔬菜日本名醫首選芽菜 合時令效果加倍

芽菜|芽菜含天門冬胺酸、鉀、鈣、維他命等營養,和豆類相同,發芽後還增加了有助抗氧化的維他命C和澱粉酶,提升整腸力,其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亦有效幫助腸內醣質和脂質排出體外。(資料圖片)
西蘭花|綠色蔬菜整體抗氧化力強,當中以西蘭花的效果較突出,抑制活性氧的效果也好。西蘭花亦含有鉻、鈣等豐富礦物質,能幫助胰島素正常運作,此外,葉酸的維他命還能幫助血液循環順暢。(GettyImages)
板倉醫生建議西蘭花稍稍烚熟後製成沙拉,加牛油烤焗,或是跟其他食材拌炒。(資料圖片/李賢華、高啟光攝)
白蘿蔔|原來白蘿蔔皮的維他命P可強化微血管,所以磨蘿蔔蓉時不妨連皮一起磨,甚至將蘿蔔蓉溶在兩倍的熱水中,加生薑飲用,增強功效。(資料圖片)
白蘿蔔葉亦同樣有益,裡面有豐富的維他命、胡蘿蔔素、膳食纖維與鈣質,維他命含量比蘿蔔本身還要多。豐富的消化酵素可強健腸胃,也有幫助血糖維持平穩及防癌的作用。(資料圖片/潘思穎攝)
洋葱|洋葱水分豐富,生食、醃漬等,品嘗起來都很美味。他亦可抑制血小板凝結,幫助血液流動順暢,增加好膽固醇,適合春天食用。(Unsplash)
苦瓜|上文提到苦瓜是「降血糖之王」,他是夏季當造的水果,降血糖功效超顯著。苦瓜的建議食法可以炒鹹蛋、加蛋、豆腐或豬肉等高蛋白質食材享用,或是汆燙後再涼拌,加醋還能提升降血糖效果。(資料圖片/李賢華、王夕子攝)
+6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