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弱智兒伴父屍|社工促盡快落成照顧者資料庫 識別高風險戶

撰文:陳傲淇2025-02-13 14:54更新:2025-02-13 15:01

屯門蝴蝶邨今日(13日)揭發照顧者悲歌,78歲老翁倒斃家中,直至傳出惡臭始驚動保安員報警,44歲弱智兒子「伴屍」多時。據了解,涉事家庭並非社署社工跟進個案。社署已安排社工聯絡有關家屬,及按其福利需要提供適切協助。

  • 有社工表示,案件反映社會缺乏預早識別「高風險戶」的一個系統,促政府盡快落成「照顧者資料庫」時間表。亦有社工建議通報房署,留意有否異常情況;若戶主多日不出門或精神異常,保安員可主動敲門詢問;如戶主同意,家人可安裝閉路電視觀察,減低風險。

警方相信事件無可疑,將案件列作「屍體發現」處理。(林振華攝)
現場為屯門蝴蝶邨蝶影樓。(林振華攝)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廖智皓指,本案屬悲劇,老翁在家中意外過身,兒子不懂向外求助 。而去年政府施政報告曾提出,建立「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他認為計劃可預防慘案發生。現時大部分「以老護老」、「以老護殘」個案,未有社福機構介入,或以個人形式跟進。而過往亦不時發生同類型憾事,背後反映缺乏預早識別「高風險戶」的一個系統。

案中死者年紀老邁,需照顧弱能兒子,未必能抽取時間或不懂尋找社區資源支援;而且長者行動不便,亦可能未能前往社區組織中心。因此,他認為有關資料庫計劃原意是好,惟資料庫遲遲未有時間表,促社署盡快交代何時落成。

另外,去年18區關愛隊先在荃灣及南區,試行安排義工團體探訪,預計今年推擴至全港。,他認為相關計劃可協助預防悲劇。廖智皓亦建議,安裝「平安鐘」十分重要 ,若發生意外可及時撳鐘,尋找緊急資援,減少失救機會。

警員趕抵調查。(林振華攝)
警員趕抵調查。(林振華攝)

註冊社工陳琬琛則指,案中的年邁死者與弱智兒子,均可能欠缺自理能力,結果父親出事後,兒子未能意識發生何事,不懂如何處理,例如報警求助。故此應多依靠社區資源,由院舍照顧,不能依賴父仔倆照顧對方。

他建議,親友多探望或致電關心 ,留意有否異常情況。如有社工跟進個案,社工可定期探訪,了解個案健康情況,亦可通報房屋署及管理公司,讓保安及周遭鄰居多加留意,交換戶主親友電話,若戶主多日不出門或精神異常,可主動敲門詢問。而戶主家屬亦可徵得戶主同意下,在家中安裝閉路電視,留意突發狀況。

現場為屯門蝴蝶邨蝶影樓。(林振華攝)
現場為屯門蝴蝶邨蝶影樓。(林振華攝)

去年政府施政報告曾提出,建立「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當照顧者面對困難,可讓社署透過系統得知,並通知相關社福機構以提早介入及提供協助。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曾在會上回覆指,計劃可在不違反私隱條例的前提下試行。亦有議員指,現時醫管局、房屋署、社福署等都掌握長者資料,建議建立數據庫互通。

事發今日(13日)下午3時57分,屯門蝴蝶邨蝶影樓保安員報案,指一單位傳出濃烈異味。消防趕抵破門入內,發現一名姓陳(78歲)老翁明顯死亡;人員亦在單位內發現死者的44歲兒子,他精神有異,幸無受傷,由救護員送往屯門醫院檢驗。

消息稱,陳翁育有兩子,長子已婚長居內地,兩日前父子曾經聯絡,相信老翁離世一至兩日;其屍身已腐爛,傳出惡臭;幼子則為弱智人士,不時會大叫,懷疑已「伴屍」多時,幸有自理能力,家中有賀年剩下的食物等糧水,可自行飲食。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將案件列作「屍體發現」處理,稍後會驗屍確定死因。

據了解,涉事家庭並非社署社工跟進個案。社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署方深感難過,十分關注事件,已安排社工聯絡有關家屬,及按其福利需要提供適切協助。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