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本是正常生理反應,但不正常的放屁可能是身體在響警號。台灣有胃腸科醫生指出,每人每天放屁頻率為10至18次,只要排便順暢就不會太臭,不過若是出現2種味道,就要趕緊求醫。

有醫生指每人每天放屁頻率為10至18次。(GettyImages)
正常放屁沒有味道
台灣胃腸科醫生錢政弘表示,吃碳水化合物在消化後會產生氣體,成份包括甲烷、氫氣、二氧化碳等,以放屁形式釋放出身體,通常沒有味道,只有在氣體中含1%硫化氫時會有臭味,並與所吃的食物類型有關。
出現腥臭或腐臭味要就醫
此外,錢政宏醫生提到像牛奶、肉類、雞蛋、大蒜和洋蔥等食物,硫化物含量較多,放屁就會比較臭。而素食者因為攝取碳水化合物較多,放屁會多但不臭。不過,錢醫生提到若是放屁出現腥臭味、腐臭味,就要特別注意是否腸道發炎、潰瘍、出血,甚至可能是大腸癌,要盡早求醫。

放屁出現腥臭味或腐臭味,就要特別注意,及時求醫。(示意圖/GettyImages)
台灣衛生福利部指,大腸癌成為罹癌人數第1位超過10年,根據美國癌徵研究協會指出,21%至25%大腸癌可以透過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愈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5%,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
預防大腸癌4要點
台灣健康署提醒市民4點護腸「貼士」,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特別是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市民。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