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抑鬱|港人工作壓力山大 精神科醫生解構成因、治療方法

撰文:謝德勤2025-02-13 00:00更新:2025-02-13 00:00
  • 每天早上鬧鐘響起,你是否感到疲憊不堪,只想逃避工作的召喚?開不完的會議、回不完的郵件、做不完的報告,你是否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人,麻木乏力,找不到一點成就感?香港心理衛生會2023年的「全港抑鬱指數調查」顯示,港人抑鬱指數再創新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5至34歲的受訪者主要壓力來源為工作,職場抑鬱問題不容忽視。想知自己、家人與朋友是否患上職場抑鬱?精神科醫生何浩賢醫生會同大家深入探討和解構職場抑鬱問題,並提供專業的治療建議。

認清抑鬱症、焦慮症和驚恐症

了解職場抑鬱前,應先認清抑鬱症、焦慮症和驚恐症之間的區別。何醫生解釋:「焦慮主要是擔心,譬如擔心自己做不好某些事情,擔心被上司責罵,或者擔心工作上的失誤等。而抑鬱則是持續的情緒低落,有些人會情緒低沉甚至哭泣,有些人則是無法感到快樂,伴隨著心情低落、疲倦、缺乏動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能出現睡眠問題或身體不適。」驚恐症則是指突然出現的強烈恐懼感,伴隨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胸痛、頭暈等身體症狀,讓人感覺快要失去控制或死亡。

顧名思義,職場抑鬱指的是與工作相關的壓力、人際關係、工作環境等因素引起的抑鬱症。何醫生指出情緒問題與工作壓力的關聯:「工作中的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引發情緒問題,例如過重的工作量、人際關係的困擾,包括與同事、下屬或顧客的相處問題。當這些情緒問題持續困擾我們,影響到工作與生活,並且超過兩週時,就應該考慮尋求醫生的幫助。」

職場抑鬱跡象 超過兩週應求醫

以下是一些職場抑鬱的跡象,你是否也有同感﹖持續的情緒低落,感到沮喪、悲觀、絕望;對工作失去興趣,提不起勁,工作效率下降;容易疲倦,即使休息也無法恢復精力;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容易犯錯;睡眠出現問題,例如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出現各種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肌肉酸痛等。如果出現以上症狀,並且持續兩個星期以上,就需要警惕職場抑鬱的可能,並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生活質量下降 更易與人發生衝突

職場抑鬱患者往往變得很難相處,這不僅僅是個人情緒的問題。何醫生表示,職場抑鬱對於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抑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睡眠、飲食和個人衛生。患者更可能出現失眠或過度嗜睡,進食不規律,甚至對個人衛生漠不關心,這些都會進一步加劇身心的疲憊感,令他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此外,抑鬱會降低工作效率。患者在工作中感到難以集中注意力,並增加工作失誤率,削弱升遷機會,使患者的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進一步加深其對工作的負面情緒,造成惡性循環。由於情緒不穩定,患者容易與同事 和 家人發生衝突,導致人際關係緊張。這不僅影響工作中的團隊合作,還可能使家庭生活充滿摩擦與矛盾,加劇患者的孤立感。

藥物及心理治療 雙管齊下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個人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除了著手調整生活習慣外,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更應相輔相成,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何醫生解釋:「常見的藥物是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類型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並預防復發。反應好的患者在服藥一週內會感覺到情緒有所緩解,精神狀態改善。」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CBT)可以幫助患者改變負面思維模式,學習應對壓力的技巧。

市面上有不少緩解症狀的藥物,其中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類藥物(SNRI),屬於新一代的情緒調節劑。這類藥物透過調節腦內的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恢復腦部化學傳遞物質的平衡,以改善情緒。

何醫生補充:「許多人擔心服藥後是否會產生依賴,其實在情緒穩定後,經由與醫生商討減藥,許多患者是能夠維持穩定的。此外,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能夠幫助患者理解情緒、思想與身體狀況之間的關聯。因此,藥物治療與解決壓力來源的心理治療應該相輔相成。」何醫生強調,職場抑鬱是可以治療的。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病情惡化,不要諱疾忌醫,才能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

(以上健康資訊由精神科何浩賢醫生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