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本港常見的疾病,若患者的病情不受控,便可能屬於嚴重哮喘。患者Betty自小患有濕疹、鼻敏感以及氣管敏感,她在30歲時,赫然確診患有哮喘,而且嘗試多種傳統治療方法,仍然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她指當時咳嗽情況十分嚴重,每天晚上都難以入睡,日間工作期間亦會不斷咳嗽,而且容易受到冷空氣、空氣污染等影響誘發哮喘,需要經常使用吸入式短效支氣管舒張劑(SABA),以控制病情,但成效不顯著。隨後,她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能夠改善其日間咳嗽的情況。

Betty指,她於2020年下旬,曾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四次,期後因懷孕而需要中斷治療;近半年內,Betty約隔晚便會哮喘發作。她在去年下旬,再次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預計需要接受六次治療,每四星期一次,至今已接受四次治療。Betty指,生物製劑需要冷藏,一般會在家中自行皮下注射,注射前需要放置在室温一小時,然後在手臂或肚皮上注射,現時病情控制穩定。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牀助理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郭宏駿醫生指出,嚴重哮喘的治療可根據病情分類為「第二型哮喘(T2-high)」和「非第二型哮喘(T2-low)」,以助醫生為患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第二型哮喘通常與致敏原有關,患者的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s)數目過多,約佔為七成的嚴重哮喘患者。因此,針對這類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等針對性治療能顯著改善病情,減少發作次數及住院率。而非第二型哮喘的患者則以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數目過多為特徵,其炎症反應較為複雜,可能與吸煙、肥胖及其他環境因素有關。這類患者的症狀往往較持久且難以控制,因此需要不同的治療策略。

本地研究:生物製劑使用率低
郭醫生引述本地研究,分析生物製劑的成效,研究發現,雖然只有13.6%(268名)本港成人嚴重哮喘患者使用生物製劑,但這些資料顯示其療效顯著。郭醫生表示:「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嚴重哮喘病情,建議可與醫生商討考慮使用。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哮喘患者,其住院、急症及口服類固醇的比例,比沒有使用生物製劑患者低。」
反觀國際其他地區,生物製劑的使用及普及程度遠高於香港。根據2021年的統計,德國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嚴重哮喘最多的國家,佔其國家嚴重哮喘患者的55%,這有助減少患者的住院次數。郭醫生補充,鑑於國際上對生物製劑的應用帶來良好的醫療成效,建議香港及其他地區也可倣傚這些經驗。此外,國際哮喘治療指引GINA已將生物製劑列入嚴重哮喘的治療方案,建議去年病情惡化且嗜酸性白血球超標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抗-IL5/抗-IL5R」生物製劑作嚴重哮喘治療。

香港哮喘會提供患者支援
有見近半數的嚴重哮喘患者未能妥善控制病情,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先生藉此提醒患者,應主動管理自己的哮喘病情,時刻留意自身的症狀,並找出及避免誘發哮喘的因素。此外,患者更應遵循醫護人員指示用藥,切勿自行更改藥物劑量、使用次數或停藥。患者亦可使用由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開發的「PRAISE HK」手機應用程式,掌握實時空氣質素資訊,從而避免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健康風險,以減低哮喘發作機會。香港哮喘會亦會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支援,助患者管理病情。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