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毛里塔尼亞.三|肥胖為美、離婚為榮?年輕女性:我們在進步

撰文:王晉璇2025-02-06 07:42更新:2025-02-06 08:30

以肥胖為美、以離婚為榮、接納一夫四妻、全靠男性供養——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生活於非洲西部國家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的女性,有着相當獨特的審美標準、價值觀念、生活追求。然而,當《香港01》記者踏足當地採訪時,卻在中產階層和年輕女性當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說法。她們希望,外界對家鄉的刻板印象再少一些,看到的進步與希望再多一些。

  • 「看見毛里塔尼亞」系列報道之三

翻譯白思美與一群剛放學的高中女學生,每位女孩的體型都勻稱健康。(歐嘉樂攝)
翻譯白思美與一群剛放學的高中女學生,每位女孩的體型都勻稱健康。(歐嘉樂攝)

以肥胖為美?

在Google搜尋「毛里塔尼亞女性」,瞬間出現「催肥」、「恐怖增肥」、「以胖為美」、「增肥營」等詞條。很多文章言之鑿鑿,聲稱當地女性從五歲開始就被強迫進食,即「強制催肥」(Leblouh/Gavage),平均一天需要喝下20升的牛奶、蒸粗麥粉、花生油和純動物脂肪;就算吃到反胃、嘔吐,也要強忍吞下自己的嘔吐物。

據說「強制催肥」做法可以追溯至11世紀,如今當地460多萬人口中,過半女性超重,其中兩成屬於「嚴重肥胖」。身處毛里塔尼亞的街頭,也確實可以看到身穿層層疊疊罩袍的女性普遍較為肥胖,年長的尤甚。然而,當《香港01》記者嘗試探尋更多「催肥」文化時,卻在中產階層和年輕族群當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說法。

「在毛里塔尼亞,肥胖被視為美麗和富裕的象徵。」23歲的白思美是位翻譯,她用流利的普通話解釋道,之所以形成這種觀念,源於當地國土乾旱貧瘠、糧食常年不足,而身材肥碩就成了家庭富裕象徵,有利於女性更好地婚嫁。而她是新一代的毛塔女性,她在首都努瓦克肖特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遠赴中國浙江師範大學交流了一年,想法不太一樣:「外國女生可以上大學、工作,她們不需要那麼胖(來嫁人),我們的想法也改變了。」

Mana是白思美的母親,小時候曾遭遇「被催肥」的痛苦經歷。「吃很多乳酪、很多米飯、很多肉,一天喝10升的牛奶,喝不下去就吐,吐了再被媽媽強制灌下。」Mana是笑着回憶的,但聽得人心頭一緊:「我有時候會哭,但我的媽媽和阿姨就會一直打我們,打到我們繼續吃。」她十分厭惡這樣的「習俗」,並暗暗發誓不能讓自己的女兒經受這些苦楚;因此,白思美家中的四姊妹,沒有一個經歷過催肥。

當地最大的市場,檔口出售各式各樣的紗麗。(歐嘉樂攝)
思美解釋,不同的紗麗對應不同的場合,例如棉質的會在家裡穿,紗質的會更貴,在重大場合穿。(歐嘉樂攝)
當地的飾品店許多商品都是「中國製造」。(歐嘉樂攝)

21歲的Mariem Lemche是當地的大學生,出生於中產家庭的她同樣未遭受過催肥,但她曾聽祖母說過,年輕時見過一個女孩被家人帶走強制催肥,「在幾個星期後,她去世了。」昔日,因為過度催肥導致死亡的女孩案例並不罕見,「但過去10年間已經停止了強制催肥,至少在城市沒有,可能一些鄉村還會存在。」她問過許多不同年齡的朋友如何看待肥胖的女性:「她們大部分表示抵觸,認為它不健康、沒有吸引力,並且更顯老。」

31歲的Mariem Horma是毛塔一間私立診所的普通科醫生,同時也是社交媒體的KOL(意見領袖),常在網上科普「肥胖」如何危害女性身體,例如出現肝功能障礙、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以及不孕不育等問題。她向《香港01》記者補充催肥文化曾經盛行的原因:肥胖會令女性看起來更成熟,這樣女孩就能更早出嫁,以節省家庭開支。她形容這是一種過時的刻板印象,如今當地男性和女性的審美標準都發生了變化,因為互聯網絡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流行讓大家有了更多的審美參照,現在很多女性都會去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看去來更苗條、更年輕,「『催肥』已經無關緊要了。」

然而,「以肥為美」畢竟是傳承了近千年的審美標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在努瓦克肖特的街頭,記者遇到一群剛剛放學的女高中生,她們熱情地對鏡頭擺出各種Pose,看起來非常瘦削。她們羞澀地說:「胖胖的女生好看,我們太瘦了,不好看。」19歲的Fatimetou表示:「我們吃得很少,因為我們沒有胃口,但媽媽會每天打罵我。」20歲的Nayt提到,有些女生為了多吃一些,會購買用於牛馬等牲口的開胃藥物。

Mariem Horma解釋道,那些藥物通常是類固醇或補充劑,可以增進食慾讓人吃得更多。此外,「淺色的皮膚是這裡的另一個審美標準。」據Mariem Horma觀察,當地有些女性甚至會使用類固醇來漂白皮膚,「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

思美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不喜歡離婚,「我喜歡和一個男人一直在一起,跟誰在一起生活都會有問題,我們應該一起解決我們的問題。」(歐嘉樂攝)
Mariem Lemche在未來想有四五個孩子,她喜歡一大家子熱熱鬧鬧的感覺,但她表示自己並不會那麼早結婚,因為還需要讀書和工作。(歐嘉樂攝)
Dr.Mariem Horma強調「女性接受大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她們將會學到更多東西,包括思想,包括與他人相處,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並且可以將這些傳授給自己打孩子。(歐嘉樂攝)
這些女高中生雖然還認為肥胖代表美麗,但她們不會強制自己吃太多,更不會使用不合規的藥物來增肥。(歐嘉樂攝)
當地一些女性用圖上這種給牲口催肥的藥物來促進食慾。(歐嘉樂攝)

以離婚為榮?

毛里塔尼亞是伊斯蘭國家,當地約96%人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婚姻觀相較其他國家而言,主要有兩大不同:第一,奉行一夫多妻制度,每個男性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第二,允許但不提倡離婚,就算離婚,也只允許丈夫單方面宣布結束關係,妻子則需通過法律程序請求法官裁定。然而,在如此宗教背景下,毛里塔尼亞的離婚率卻高達20%,許多女性一生可能經歷3至5次婚姻,當中不少人在離婚後還會舉辦派對慶祝自己恢復單身;當地甚至衍生了「離婚市場」,讓離婚女性販賣上一段婚姻的家居用品,從而慶祝新生。

在當地離婚,夫妻都不需要去法院,也不需要簽字,甚至不需要經過「冷靜期」,只要雙方達成口頭協定即可。「離婚沒有什麼大不了,這是一個事實,我國的女性有這種堅強、超然和獨立的態度。」Mariem Horma認為,這並不代表「離婚」是件愉快的事,「但我們知道如何重新開始。」至於「慶祝離婚」,她說是個古老傳統,原意是親朋好友希望藉此激勵離婚女性,但由於可能造成對前夫的不尊重,「大多數的家庭都不再慶祝了。」

前述出身中產家庭的大學生Mariem Lemche的母親結過四次婚,「她告訴我,她在離婚後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更強烈的性吸引力。」原來,當地男性覺得多次離婚的女性更有經驗,所以更傾向於選擇和她們進入一段新的婚姻。此外,離婚後,孩子由母親扶養,父親則承擔部分撫養費用,以及時不時與孩子見面。「我是由我離婚的母親撫養長大的。」Mariem Lemche的經歷對於毛里塔尼亞的孩子來說,似乎再正常不過。

隨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越來越獨立,有財務自由和人生目標,越來越多毛塔女性的戀愛和婚姻,也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們的結婚年齡開始延後,擇偶觀念亦趨現代化。白思美剛與丈夫結婚一年,對於像她一樣的年輕女性來說,一夫多妻制度已行不通;她們主張婚後雙方都要與異性保持距離,亦不能接受丈夫同時擁有其他妻子。

不僅當地女性的想法轉變了,年輕男性的觀念亦不同,努瓦克肖特大學中文系一位男大學生西迪(左三)告訴記者現在女性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過去母親強迫女兒增肥,是一個壞習慣,就像每個民族都有奇怪的習俗一樣,毫無意義。」還有男學生表示,並不認同頻繁離婚的做法。(歐嘉樂攝)
不僅當地女性的想法轉變了,年輕男性的觀念亦不同,努瓦克肖特大學中文系一位男大學生西迪(左三)告訴記者現在女性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過去母親強迫女兒增肥,是一個壞習慣,就像每個民族都有奇怪的習俗一樣,毫無意義。」還有男學生表示,並不認同頻繁離婚的做法。(歐嘉樂攝)

有趣的是,在這樣一個看似「母系氏族」與「女性壓迫」共存的國度,三位受訪者均告訴我們:「女性在毛里塔尼亞生活得很好,甚至享有特權。」例如,女性未婚時的開銷均由父親、兄弟,甚至是男性朋友承擔;婚後則全部由丈夫負責,即使自己擁有不錯的收入,也不需要支付任何家用。白思美笑着說:「如果讓女性出錢,就不是真男人!」

Mariem Horma醫生也告訴《香港01》:「毛里塔尼亞婦女的教育,得到了政府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在她看來,毛塔女性擁有比男性更多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光是首都的大學,畢業於醫學、經濟、法律等精英專業的學生中,有七成至八成都是女性。「女性在這裏成為一名醫生真的不難,我們有很多女醫生。」她介紹,毛塔本身已有一所醫學院,還有一些家庭會將女兒送往國外學習醫學,「男性有養家糊口責任,而女性可以奢侈地學習,等待父親和丈夫提供一切。」

白思美家住一棟兩層的樓房,有三個客廳和四間臥室,還附帶一個小庭院,家中僱有一名負責烹飪的阿姨和一名兼任保安與管家的助理。去年,她從中國完成交流學習後回國結婚,未來有意再次出國攻讀政治學碩士,希望將來能在外交機構工作。當被問及是否擔心這些計劃會影響婚姻時,她只是輕輕聳了聳肩,帶着一絲灑脫:「沒什麼好擔心的。」她的父親是律師,母親以及四姐妹全部都接受過大學教育:母親曾經的專業是工程信息學,並且從事了二十年的工程師工作;其中兩個姐妹擁有碩士學位,還有一個姐姐做過記者。

Mariem Lemche主修信息管理專業(IT Management),她學了七個月英文就可溝通自如。她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寫作,「如果有可能,我想成為一名作家。」因為父親與中國做生意的緣故,她對中國也很感興趣,「未來有機會也想去中國留學。」

Mariem Horma醫生原本計劃前往英美留學,但因考獲全國第一名,獲得政府獎學金,最終選擇前往摩洛哥學習醫學。如今,她不僅是一名醫生,還是一位網絡達人兼攝影師。她還經常出國旅行,會將拍攝的人文攝影作品分享在IG上,目前已吸引了1.9萬名粉絲。

思美與姐姐的雙胞胎女兒關係很好。(歐嘉樂攝)
思美喜歡化妝,穿好看的紗麗,拍手勢舞上傳社交平台。(歐嘉樂攝)
思美在自家的庭院裡。(歐嘉樂攝)

後記: 保守還是前衛?

翻譯白思美的手腳都畫着當地年輕女子喜歡的漢娜手繪,性格大方熱情,跟每個人都自來熟得彷彿認識了很久;大學生Mariem Lemche戴着一副無框眼鏡,有着超越年紀的成熟穩重和處變不驚;醫生Mariem Horma是當地並不常見的「晚婚」女性,30出頭仍然單身,也許對她來說,生命中還有更多比起婚育更加值得探索的故事。

她們都成長於當地的中產階級家庭,有着當地最新興、最先進的女性意識;她們反對過去剝削女性尊嚴的觀念和習俗;她們重視教育和學習,重視個人理想和抱負;她們崇尚一夫一妻的忠貞婚戀。她們說:「女性很容易考上大學」、「女性可以做任何工作」、「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她們在毛塔的生活似乎與我們無異。

然而,同樣是在毛里塔尼亞,街頭隨處可見——由木棍、木板搭建起來的簡陋的帳篷居所;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攔截車輛、伸手乞討的小孩;光着腳站在土地上,把混合沙土的食物送入口中的兒童——他們正在過着我們無法想像的生活。

白思美並不清楚那些住在帳篷裏的孩子是否有機會上學,但她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在街邊乞討的兒童通常都是孤兒,風餐露宿,常以販賣毒品為生,甚至染上毒癮。

Mariem Horma承認:「如果你問我身邊的環境,我會說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但實際上是一些家庭享有了特權。」儘管每位孩子的確能夠在公立學校獲得免費教育,但對於窮人來說並不如此,一些十幾歲的女孩會因為家庭負擔不得不退學,做起保姆的工作。「不是他們不想接受教育,而是他們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這很可悲,但這就是現實。」

雖然問題重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國家正在進步:全國成年人口的識字率從2007年全國成年人口46%增加至67%;催肥、割禮等駭人聽聞的習俗也已逐漸消聲匿跡⋯⋯她們希望,外界對家鄉的刻板印象再少一些,看到的進步與希望再多一些。

當地仍然有許多人買不起房子,只能在路邊用木頭搭起簡易的「家」。(歐嘉樂攝)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