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生物製劑減病發風險 認清資助條件

撰文:王玥晨2025-01-12 22:00更新:2025-01-12 22:00
  • 估計每十萬香港人之中,約有六十個會患上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當中女性佔大部分,和男性患者的比例高達9:1,而且大部分首次發病是在介乎十五至五十歲之間的黃金年齡。紅斑狼瘡可影響全身器官和組織,包括皮膚、關節、血球、腦神經、心包膜、腎臟等。近年有新藥可幫助紅斑狼瘡患者,它們對患者有多大幫助?社區上對需要新藥的病人又有什麼支援?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昭慧醫生。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昭慧醫生。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昭慧醫生表示,近年有不少新藥物幫助風濕科病人,當中主要是生物製劑。「針對紅斑狼瘡的生物製劑,原理是抑制異常激活的生物因子,其中包括Blys(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和type 1 interferon(第一型干擾素)。兩者的異常激活都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失調,增加自身抗體的生成和炎症反應的加劇,從而導致紅斑狼瘡。」

陳醫生指出,「生物製劑在紅斑狼瘡的使用歷史已有十年以上,從數據上我們看見它無論幫助紓緩紅斑狼瘡病情,減低病發風險,減低整體類固醇使用的份量等方面,數據都相當不錯。因此,盡早使用生物製劑,可及早避免免疫系統攻擊及傷害患者身體重要器官。」

同時,由於生物製劑較具有針對性,治療時可以較少影響身體其他器官,比起標準治療中使用的類固醇等有優勢。至於生物製劑的副作用,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帶狀疱疹或支氣管炎等,一般不會太嚴重。另外,由於生物製劑是針劑,有部分病人注射的位置會有短暫的疼痛或皮膚敏感。

現時社會上有不同機構支援紅斑狼瘡患者使用生物製劑。例如在公立醫院跟進的紅斑狼瘡患者,醫管局接納專家意見,在2023年12月把生物製劑的用藥條件放寬,亦安排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經濟有困難、但有需要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獲得生物製劑治療。資助條件主要看兩方面:

1) 傳統藥物能否控制炎症,以及 2) 病人的經濟情況。

陳醫生提醒病人可和醫生溝通,查詢自己是否適合獲得資助。此外,坊間亦有不同非政府組織(NGOs)如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或聖雅各福群會等,有不同計劃支援紅斑狼瘡症患者。有需要的患者可直接向這些機構查詢。

陳醫生鼓勵患者,「一些本地研究曾作出對比,九十年代紅斑狼瘡病人的五至十年存活率是90至93%,現在基本上可改善到95%以上,所以紅斑狼瘡雖然是長期病,但隨著治療方法的改善,病人存活率和生活質素也不斷提升,建議病人積極接受治療。」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