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女童甲流併發腦病變!曾一度認不得家人 靠針灸輔助恢復意識

撰文:健康醫療網2024-12-18 07:00更新:2024-12-18 07:00

台灣7歲女童小花因發燒、咳嗽、活動力不佳症狀,就近至診所看診開了退燒止咳藥回家,半夜卻出現嚴重症狀,隔天中午竟突然意識模糊、嗜睡且雙眼右斜,緊急送至外院急診,確診為小兒甲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

台灣7歲女童小花因發燒、咳嗽、活動力不佳症狀,及後確診為小兒甲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Canva,示意圖)
台灣7歲女童小花因發燒、咳嗽、活動力不佳症狀,及後確診為小兒甲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Canva,示意圖)

數小時後病況急轉直下,緊急插管後轉入加護病房,經治療後逐漸穩定,三天後拔管但意識尚未恢復,家屬期望以針灸輔助治療,持續三周的一周三次針灸,小花已可認得家人,並可發出「媽媽」等聲音,因狀況持續穩定改善,順利出院。

相關文章:流感|孩童發燒病例激增!不一定是感冒 了解4種呼吸道感染病毒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流感|未必是感冒!4種呼吸道疾病要提防!(01製圖)
+10

流感病程快 兒童危險徵兆:不易喚醒、活動力低、躁動

流感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染或接觸傳染,病程演變迅速,可能併發重症之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患有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及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30)。

台灣奇美醫院中醫部主診醫師陳豪君提醒,流感重症的危險徵兆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高燒持續72小時等臨牀現象都是警訊。兒童的危險徵兆則包含不容易喚醒、活動力低下、無法進食、脱水或異常躁動等狀況需注意。

流感期間亦勿任意進補 這樣做維護身體健康

流感可投以抗病毒藥物或支持性療法,並由醫生評估投以症狀緩解藥物。陳豪君醫師指出,對於小兒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在中醫上屬於「驚風」及「痙證」的範疇。人體正氣充足,外來邪氣就不容易入侵,起居上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春温夏暑秋燥冬寒,12月冬季流感流行期間外出需注意防寒保暖。

而流感期間亦勿任意進補,補錯補過頭了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攻擊自身的組織產生併發症而遷延病程。中藥材使用前請先諮詢合格中醫師以維護身體健康。

相關文章:發燒|體温越高病得越重?燒得越耐免疫力越高?6大迷思逐一破解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發燒6大迷思逐一跟你破解!(01製圖)
+17

有效預防流感 多洗手、戴口罩為不二法門

陳豪君醫師建議,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遠離病源,多洗手、戴口罩,在外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眼鼻口,若已出現類流感症狀者建議就醫後在家休息,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降低病毒傳播機會。

  • 【延伸閲讀,更多兒童發燒注意事項】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兒童健康|兒童發燒8大注意事項!(01製圖)
+16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嬰幼兒高燒怎辦?3大問題父母最緊張!(01製圖)
+10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兒童健康|孩子發燒時,3件事最好別做!(01製圖)
+6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